“明天还这样上数学游戏课吗”
作为“365小幼衔接”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之一,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小学近年来积极进行小幼双向衔接的实验探索。
星期三上午第二节课,是丹阳市实验小学一年级数学小幼衔接教研课,由一年级(2)班的李老师执教“有趣的拼搭”。
课堂上,李老师引导学生依次从一个密封的纸盒里抽取一张标有“苹果”“梨”“香蕉”“草莓”“橘子”“西瓜”或“芒果”的小卡片。不同的水果以及旁边的号码,就是分组的依据和活动时的序号。这种设计一下子就让学生兴奋了起来。
“你们猜一猜,李老师今天给大家上什么课?”李老师问。“数学课!”学生们想都没想,异口同声。
“不,今天李老师和大家一起做游戏,喜欢吗?”李老师笑着脱下了外套,露出挂着玩具的服饰。
听到李老师说上游戏课,学生们欢呼雀跃,高兴得跳了起来。
李老师不慌不忙,待学生们静下后,卖了一个关子:“小朋友看看这儿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李老师左手一伸,手中神奇地出现了一个小圆柱积木。
“我知道它是玩具积木,圆柱。”“对,我也认识。”学生们兴奋地说出了答案。
“这又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李老师右手拿着一块长方体积木。等学生们说出答案,李老师把圆柱和长方体积木放在桌子上,将双手往背后一藏:“请大家猜,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
学生们一边猜,一边让李老师把手举起来,有球体积木,还有正方体积木等。
“小朋友都知道它们的名称。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用4种积木,玩一下游戏好吗?”李老师顺水推舟,切入学习课程。学生们急不可耐,想动手玩。
“我们一起来玩‘摸一摸’‘滚一滚’‘堆一堆’‘搭一搭’‘数一数’的游戏好吗?”李老师把积木装进小布袋,“我们先来玩第一个游戏,‘摸一摸’。”全班学生高高地举着手,都抢着要玩游戏。李老师先请“西瓜5”学生,等“西瓜5”学生走到身边,让她闭上眼睛,用手在袋子里摸出一个积木,告诉大家是什么形状的积木。当“西瓜5”学生报出结果后,再请学生们说一个积木名称,让“西瓜5”学生按要求摸出来。
接着李老师提出“摸一摸”的游戏要求:由“苹果”“梨”“香蕉”“草莓”等7个小组的1号学生组织,2号学生协助,像刚才的游戏那样,每人玩一玩,再说一说。
接下来,第二个游戏“滚一滚”由每个小组的3号学生组织,在一块三合板做成的斜面上分别滚动4种积木,交流实验的结果,并说说为什么。
第三个游戏“堆一堆”由每个小组的4号学生组织,先思考哪些积木可以堆,再在学具盒中分别取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积木若干,堆一堆,交流实验的结果,说说为什么有的积木可以堆,有的难以堆起来。
第四个游戏“搭一搭”由每个小组的5号学生组织,用若干个积木来拼搭各种物体的形状。
最后是游戏“数一数”,由每个小组的6号学生组织,大家数一数自己拼搭的物体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每一种积木各用了几个,一共有多少个,然后小组之间互动交流。
在数学“有趣的拼搭”课即将结束时,李老师表扬大家:“今天,小朋友的数学游戏玩得真好!想不想做一些这样的玩具,课后玩一玩?”
“想!”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思维、情感再一次被李老师激发。大家争着拿起橡皮泥,揉、搓、压、切,各式各样的橡皮泥被制作成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
“今天的数学课真好玩!”“李老师,明天还这样上数学游戏课吗?”下课了,学生们还恋恋不舍。
“明天还这样上数学游戏课吗?”学生们脱口而出的话令人深思。这是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他们真心喜欢这样的课堂,希望经常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零起点,需要学校从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个性差异、学习生活经验等要素出发,精心设计、建设适合的课程。“明天还这样上数学游戏课吗?”这是学生对课堂喜爱的表达、对学习方式的认可,也是学生对第二天学习生活的期待。这样的课直抵小幼科学衔接改革的本质,并将进一步影响小学其他年级学习方式的改革。
(作者王文忠系江苏省丹阳市教育学会会长、特级教师,蒋红军系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小学校长)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