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 实践与科研并举 建设劳动教育体系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1-12-23  阅读:次   |
42.9K

  前不久,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教师王翠霞申报主持的课题“基于CIPP评价模型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这是学校建设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取得的又一成果。

  近年来,双十中学编写贴合学生实际的校本劳动教材,并优化课程设置,落实劳动教育。在此基础上,学校利用校内资源,通过社团活动、生涯规划体验活动等,开展劳动实践,多措并举,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建立了劳动教育体系,打造了劳动教育品牌。

  编写材料多彩课程育人

  初中生要学会整理房间,学会做简单的饭菜;高中生要学会简单的日常电器维修,学会手工制作装饰品来美化房间。这是《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劳动教育校本教材》里的内容。学校认为,当下的劳动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工学农,应该贴合新时代学生的实际,体现时代特色。因此,这部教材中增加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劳动项目。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共4册,分别供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使用。教材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生活妙招”4个板块,目的是让学生获取劳动知识、参与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体会劳动创造的价值。这套教材贴近学生生活,除了生活常识,还包括捕鱼、工艺品制作等趣味性劳动以及劳动态度、劳动价值观、劳动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

  除了编写劳动教育教材,学校还开齐劳动教育课程,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学校注重将劳动教育课程落实到每年的课程计划中,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同时,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校本课程为依托,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学校还在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比如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让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目前,初中每学年开设43门劳动课程,共258学时,学生全部参与;高中每学年开设43门劳动课程,共240学时,高一高二学生全部参加,高三学生选择性参加。

  学校系统化劳动体系包括“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三个强化”“四个一体化”“五个融合”。“一个核心”即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基本原则,坚持以“问生所需”为基本出发点。“三个强化”指:强化劳动意识,提升自身品德修养;强化劳动精神,培养责任担当意识;强化劳动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四个一体化”,即劳动教育保障体系一体化、家校社一体化、各学段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一体化、教学与生活一体化。“五个融合”:其一是融合学科教育,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依托初、高中“学科德育”和思政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将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通识教育相融合;其二是融合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其三是融合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主题班会、征文、手抄报、线上竞答、研学等活动与劳动教育融合;其四是融合家庭教育指导;其五是融合其他“四育”,发挥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实践锻炼人劳动启蒙生涯教育

  2021年4月,由厦门市教育部门主办、厦门双十中学承办的“厦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观摩活动”在学校枋湖校区举行,这也是学校承办的福建省2021年度第二场教育教学开放活动的一部分。上级领导、教研专家、近百所中学的行政管理干部和学科教师以及厦门市各区教育部门与各中小学的德育管理干部近500人参加了活动。

  班级讲台坏了,学校请来师傅,和学生一起砌讲台。在教育教学开放活动中,学校向来学习的教师展示了一场特殊的劳动课。除了让学生参与发生在身边的事,学校还组织学生到食堂操作洗碗机、学习维修可充电的手电筒、制作手工艺品。让学生学会做家务,是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校认为,劳动教育不一定要有专门的场地,就地取材也能进行,主要是让学生动手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学校把劳动实践服务教育贯彻到日常生活中。一是倡导从自身做起,从教室和校园做起,整理好书桌,布置好教室,美化宿舍、校园等。二是开展创建“绿色家园”活动,参与社区卫生大扫除、清洗公共场所的乱涂乱画和“小广告”、清理卫生死角、捡拾路边垃圾、维护道路交通与经营秩序等。三是开展“爱萌伴读”,针对有需求的小学生进行课外兴趣辅导。四是开展“同心同愿”活动,制作软塑、彩陶、剪纸等手工艺品开展义卖。五是充分利用通用技术课和通用技术车间,制作各种工艺产品。六是参加各种社会公益劳动和志愿者服务等。

  学校认为,劳动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外,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启蒙。学生学砌讲台,了解建筑知识;学习维修小电器,了解电子行业的相关知识。在劳动的过程中,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兴趣,也能认识到自己的“短板”,在选择专业时结合自身特点有的放矢。

  双十中学十分重视让学生在劳动中感悟“生涯教育”,学校把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未来的学术与职业方向、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这3项工作作为生涯教育的出发点。学校为学生提供生涯体验研学线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学生深入企业、单位,从事一些基本的劳动,体验不同专业的工作过程,增加了对行业的了解,也为生涯规划储备了更多的知识。

  科研引领劳动评价研究成特色

  学校除了建立系统化的课程和实践教育体系,还注重强化科研引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形成理论成果。

  近些年来,学校针对劳动教育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学校把劳动教育与生涯教育和良好家风相融合,进行了“提升高中生生涯规划能力的有效路径”“开展家风家规教育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两项课题的研究,并已经结题。在众多研究中,值得关注的是王翠霞老师主持的“基于CIPP评价模型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研究”(下文简称“劳动教育评价研究”)。

  学校多年来坚持对学生素质评价的研究与实践。王翠霞老师说,早在2017年,学校就制定了《综合素质评价学生手册》,并开始实施。这份手册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劳动素养6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并细化了78项二级指标。

  “劳动教育评价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该课题运用国际通用CIPP评价模型对劳动教育评价进行研究。CIPP评价模型是指从背景评估(Contextevaluation)、输入评估(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估(Processevaluation)、成果评估(Productevaluation)4个方面入手的评价模型,将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建构的教育指标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从劳动教育的特征上来看,劳动教育本身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综合性等特点,这决定了其测评工具也需要具有灵活性、系统性和发展性。基于CIPP模型从背景、输入、过程、结果等方面对劳动教育目标、计划、行动及结果等进行系统测评,能确保目标、手段、行动及内容的一致性,也能及时为相关人员提供反馈信息,以便灵活制订及调整教学目标和方案。

  “劳动教育评价研究”课题从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与监督的需求入手,基于CIPP评价模型“背景—输入—过程—结果”的框架,构建具有4个一级维度和14个二级维度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初步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课题组利用大数据技术完善过程性数据采集,在原有课程体系与评价实施、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完善了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评价研究”课题的核心问题解决思路,是采用质化和量化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客观数据、主观情况的探索,以实现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科学性与实操性的平衡。通过广泛采样去探讨并解决中小学劳动教育多元化评价的问题,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通过评价指标与评价工具的共同研究,将探索出一整套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科学评价作出应有的贡献。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欧阳玲)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