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武教育”推进新型优质学校建设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黄河路第一小学特色办学发展纪略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1-12-23  阅读:次   |
42.9K

  办学主张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前行的航标。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黄河路第一小学(以下简称“黄河路一小”)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立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实践“文武教育”办学主张,开辟了一条新型优质学校的实践之路。

  “文武教育”:确立新型优质学校的办学主张

  办学主张是在坚守国家政策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对学校办学经验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提炼总结,从而生成的指引学校卓越发展的办学信念,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发展高度。

  “文武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文武教育”的办学主张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其中的“文”指文明和文化,重在知识与技能、品质与素养的培养,侧重于德育和智育;“武”指武健和武艺,重在体质与意志、艺术与审美的培养,侧重体能的训练与艺术的熏陶。“文武合一”就是体脑结合、知行统一,最终达到文武兼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文武教育”是身心和谐的教育。“文武教育”的办学主张强调修文修心与强身健体相结合,为学生的身心和谐奠定基础。“文”指精神素养,精神是立人之魂;“武”指身体素养,身体是立人之根。把身心作为教育对象、实现身心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把人作为主体,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文武教育”是张弛有度的教育。“文武教育”注重心灵感悟和意志锤炼的结合,实现了教育的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张弛有度是教育的追求,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文武教育”通过文化学习和身体锻炼的有机结合,确保二者的适度张力,助力学生精神和身体的协同发展。

  办学主张是学校的发展愿景,需要融入师生的心灵深处、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文武教育”是黄河路一小的精神文化,体现了立足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和谐、张弛有度的教育思想。建构“文武合一”的育人体系,充分展现时代少年“明德有礼、勤学善思、阳光自信、勇于担当”的精神面貌,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武教育”:彰显新型优质学校的时代价值

  凝练办学主张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教育思想繁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更是彰显新型优质学校时代价值的方向标。

  “文武教育”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和精神内核。黄河路一小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而提出的“文武教育”办学主张,为建设新型优质学校指明了方向。

  “文武教育”强调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而然,通过校园环境的打造,实现学生与教师、家庭、社会的和谐发展。“文武教育”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相融相通,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实现全面发展。

  “文武教育”凸显发展的教育真谛。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全面性决定了人的本质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全面性。它通过建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实现人的和谐发展。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教会学生认识自然、社会和他人,以此反躬自省,实现对自我的体认,促进发展。

  “文武教育”的办学主张为黄河路一小建构和谐的社会关系奠定了基础。在“文武双全,至善至美”的育人思路指引下,“文润于心,武化于行”的校训、“文以启智,武以致美”的校风、“文雅立范,武德育人”的教风、“文明相伴,武彩飞扬”的学风深入人心,成为每一个“黄一人”的精神符号和行动指南,也成为外界了解学校的窗口。

  “文武教育”旨在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学校凝练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武教育”办学主张,落实新型优质学校建设目标,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武教育”的办学主张立足学生文武兼修,实现了学生深厚文化底蕴和良好身体素质的和谐发展。

  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格和顽强坚毅的精神为“文武教育”提供了实践支撑。学校开发并实施了礼仪教育、经典诵读、书法、武术、国际跳棋、梦想实验、创意编程、缤纷豫剧等特色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样化选择。基于历史传统和发展现状提出的“文武教育”办学主张,为黄河路一小的发展注入了精神动力。现在,书法、武术、国际跳棋等课程品牌已成为学校的亮丽名片。

  “斌”课程:落实办学主张的实践探索

  “育文武兼备时代少年”的“文武教育”目标必须通过有效的课程体系来落实。黄河路一小秉承“崇文尚武”的课程理念,构建了具有“文武教育”特色的“斌”课程体系。

  蕴含“文武”特色的德育课程。以“斌斌”成长为主线,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构建“斌斌成长课程”,从思想道德、良好习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明礼仪、生态文明、志愿服务、实践创新、安全健康“八个一”方面构建德育课程体系。

  落实“一二三四方案”,开展德育工作。“一”即围绕一个核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培养行为习惯的“八个一”德育课程和学校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建构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形成家校社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二”即培养两种习惯:利用节日课程与活动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利用午间供餐、课后服务契机,设计并实施午餐课程和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培养学生文明就餐、遵守秩序、讲究卫生、惜粮环保、自主学习及热爱劳动等习惯。将四季融入节日课程,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如把春季“风筝节”、秋季“采摘节”等实践活动与多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劳动习惯,提升合作交流能力。“三”即建设3支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班主任培训,形成一支具有较高素养的班主任队伍;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培养,让其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利用多种途径加强家委会队伍建设,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四”即落实4项常规:开好班队会,组织好家长会,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和主题教育日,以不同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班队会教育。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借助“三宽教育”家长网络课程系统开办“黄一家校共育大讲堂”。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推进“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彰显“文武合一”的校本课程。为落实“文武教育”办学主张,打破课程壁垒,建构多元开放、富有活力的“文武合一”的校本课程体系。书法艺术、国际跳棋和武术是落实“文武教育”办学主张的代表性课程,通过校本化实施和品牌化建设,引领学校课程整体发展。

  一笔一画书写人生:作为河南省书法教育实验学校,学校立足培养学生的书法素养。把书法纳入课程管理,安排具有专业资质的两名书法教师任教,每班每周开设一节书法课。在实施中具体做到“五个一”,即每天午间一练、每周班级一展、每月校级一比、每期校级一表彰、每年作品一成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师生书法素养的提高。成立书法、篆刻社团,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一兵一卒参悟哲理:坚持“以棋促德,以棋益智”的原则,把国际跳棋引进学校,编写了《国际跳棋》校本资料,让学生在学棋艺、悟棋道、明棋礼中提高思维的敏捷度和严密性,培养学生顽强勇敢、坚毅沉着、机智灵活等意志品质。彰显了全国国际跳棋特色学校的魅力。

  一招一式奠基生命:作为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学校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螺旋式设置武术课程内容,通过课堂校本化普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实现武术与艺术的融合,创编了“武韵红扇”大课间。开展以武术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人人通”校园武术信息平台,成立“武之炫”社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武术比赛,为有习武天赋和热爱武术运动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浸润“文武教育”的环境课程。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空间,积极营造浸润师生心灵的环境文化,让校园充满正能量,让每一名学生都充分发展。

  黄河路一小将办学主张以口号的形式“上墙”,让每名师生耳濡目染,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文化墙“我阅读我聪慧我幸福”与“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交相辉映,生动地诠释了“文武教育”的内涵。走廊设置开放式书柜,供学生随时阅读,墙壁上挂着学生的优秀书法作品,教室里的读书角和书法展示苑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融汇“文武兼修”的师培课程。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而落实“文武教育”的办学主张也必须有一支师德高尚、教育情怀浓厚、专业技能扎实的优秀教师团队。学校抓住“一条主线”、突出“两个重点”、确保“三个落实”,全方位提升教师落实“文武教育”办学主张的必备素养。

  抓住“一条主线”,即围绕“一心向党,幸福满园”的党建品牌强化师德师风常态化建设,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四有”好老师,打造一批适合“文武教育”发展需求的优秀教师。

  突出“两个重点”,一是加强校本研训,发挥教研组功能,即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二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以点带面辐射全体教师的引领作用,深入探索实践“读思达”教学法,实现育人方式变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确保“三个落实”,即确保落实制定教师培养计划、教师梯队发展规划,量身定制教师个人成长计划;确保“幸福工作室”常态化实施,开展结对帮扶,让“走出去,请进来”助力教师快速成长;确保学年师德师风评价、学期课堂教学展评、学期教师基本功展评机制的落实,整体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多年来,郑州市金水区黄河路第一小学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文润于心,武化于行”的校训,践行“育文武兼备时代少年”的办学理念,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添了厚重的精神底色。(杨关群 王保恋)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