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第二中学 加快教育提质提素 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新时期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面对发展优质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时代命题,始建于1939年的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第二中学(以下简称“乾县二中”)近年来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以“德育核心”为切口引领学校发展,以“课堂变革”为契机拉动常规教学,以“校本教研”为根基夯实学校底蕴,致力于学生成长增值性、教师发展增值性、家庭幸福增值性,在实现“打造一所受人尊敬的学校”发展目标的道路上展开了潜心探索。
“一二三四”协力
实现全面育人
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育人是本,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立德树人的现实追求和终极目的。乾县二中坚持“立育人之德,树有德之人”的办学理念,将“德育管理”根植于学校的各项管理中,师生德育双线并进,筑牢师生的思想之基,更广泛地凝聚文化力量,坚定地传承文化自信。
在学生德育方面,乾县二中构建了“一体两翼三建四驱动”的德育管理模式(“一体”即以学生为主体,“两翼”即励志教育、养成教育,“三建”即德育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德育课程建设,“四驱动”即人人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依托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六大途径,实现全面育人。
学校树立了“环境文化育人+精神文化立校”的理念,注重环境文化育人,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环境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通过打造布置银杏林、网红路、文化桥、楼梯图书角、教师图书角、风采墙、英语角、绽放角等建筑设施,使校园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同时,学校更注重精神文化立校,以厚植家国情怀为核心,以国家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为推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德育渗透和知识普及,通过秉持先进理念、打造特色文化、开展扎实德育、推行有效教学、实施精细管理等方式,让学校文化内化为全体师生共同的文化印记和价值取向。
乾县二中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三课”和“三读”。一方面,学校以“德育视听课”“微型班会课”“班级团建课”为引领,于潜移默化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家国情怀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典型榜样教育等,培养学生及时发现问题、理性分析问题、合理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进而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全校学生热衷于“励志信件诵读”“经典诗文诵读”“激励口号诵读”,通过激情诵读,喊出激情、喊出自信、喊出活力,逐步建立自信心。
在创新德育模式的基础上,学校狠抓常规管理,着眼于“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要求,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册”,铭刻青春成长记忆,并通过开放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常态工作,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阳光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发掘潜能、完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通过实施全天封校管理、开展“点对点”全员温情帮扶、开办线上家长学校等举措,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而且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增添了更多助力。
把握“七字诀窍”
夯实知识根基
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课改进程中,乾县二中经过充分调研,针对校情、教情和学情,提出了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精准教学”的课改教改理念,全力推动课堂变革。通过“教学理念的翻转、教学结构的翻转、教学角色的翻转”,真正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思维主攻、发展主旨,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接受,让学生真实参与课堂,让教师在每节课上全面关注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等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被关怀的幸福感、存在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
学校坚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精准教学”的课堂教改理念,通过每日识记、“日检周测月考”、每日预习、晚自习小练考、学科综合练考、终端考评等多种训练途径落实常规学习,真正实现“教有目标、学生主体、学而有获”的“真教学、真课堂、真学习”,以此夯实知识、能力与素养的根基。
与此同时,学校向学生传授了提高学习效率的“七字诀窍”——
一是“导”,即目标导学。新课导入设计基于情境、任务驱动、问题导向,把情境和问题作为课堂的切入点与出发点。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并在课前明确展示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学习任务及情境问题,以此作为目标达成度检测的依据。
二是“学”,即课堂教与学。学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自主”主要在课外,在正课前预习低能力层级(识记、理解等)的知识;“合作”和“探究”主要在课内,在课前3—5分钟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体现“领学+合学”“对学+群学”,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与情感的交流和互动。
三是“展”,即学习成果展示。在课堂活动中,让展示成为一种学习常态,展讲、思考、讨论、表演、记录等,“以展促学”,让“学习可见”,体现“课堂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自我对话、实践对话等。
四是“评”,即合理深度评价。针对学生在展示中表现出的精彩之处或问题症结予以合理、精准、有深度的点评,可以由教师完成,也可以学生互评,以此强化学生的正确思维。
五是“讲”,即重难点精讲。以精练的语言和精心的启思为学生进行导问、导课、导练,讲重难点,讲易错易混点,讲方法思维,渗透学科素养。
六是“练”,即针对性练习。围绕课堂教学实际,设计练习题。多留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探究、互动对话;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理解能力与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致用”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做到“精讲多练、当堂达标;堂堂达标,人人达标”。
七是“结”,即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层次、能力层次、素养层次等多个方面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
储备丰厚积淀
促进教学相长
教育不但要与时俱进,更要具有前瞻性。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立身之本,紧抓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之源。乾县二中把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学生主体责任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培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信息化教育在内涵、深度和质量上也不断发展,教育教学系统的结构和形态正在发生变革与转型,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学校提出了“以学促研、以研促教、教学相长”的教研理念,努力打造富有智慧的学习环境,提供智慧、高效的教育服务,促进传统教学结构性变革,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智慧发展。
学校规范教研组活动,加强备课组建设,各年级备课组坚持超前一周备课,每周均安排两节课时间,针对周课程安排,就课程德育的渗透、核心素养的落实、课堂目标的达成、重难点的突破、课堂板书的设计、预习作业的布置等问题精心研讨,做到“周周有教研、人人有发言”。同时,备课组共读一本书,各教研组定期开展学科论坛、读书分享会。学校加大全员听评课力度,每名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一节,并要求即听即评、评后反思,少说优点,多谈不足与建议。学校领导带头听课,每周每人至少听两节课,并认真地和备课组所有教师集体评议,起到带领、示范、督促作用。学校还推行了线上教育著作有声阅读以及线下“一月一本书、一篇感悟、一次交流”相结合的“三一全员阅读”制度,要求每名教职工每周至少阅读一次且时间不少于一节课,一周内完成不少于1000字的读书笔记。
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依靠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学校积极实施“青蓝工程”,发挥同伴互助作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每年新聘和新任高二、高三的教师,均与骨干教师结成帮扶对子,签订《青蓝工程责任书》,设计提高目标,明确帮扶内容,实现“一年站稳讲台,三年崭露头角,五年独当一面,七年成为骨干”的青年教师培养目标。
学校加大了校本教材的研发力度,确保校本教材立足课堂、服务学生、成长教师,目前,语文教研组编写的《古诗文64篇简析精练》和英语教研组编写的《3500常用词汇识记》已刊印成册。为进一步提高全校教师的业务素质及专业水平,有效检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情况,学校举办了无资料备课竞赛活动,要求教师备课,做到依据课标(考纲)、教材、教参、教辅、学情、条件和课程资源等,精心编制教学详案,着力优化教学设计:导学流程、教师精讲、教学问题(活动)、巩固训练、拓展性资源、教学条件、评价检测等,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真正体现“研为教”做准备。
聚焦新高考,学校不断推进教师对高考题的研究,每学期举办教师“做·讲高考题”活动,要求全校教师研究近3年的全国卷及北京、浙江等地的高考试卷,围绕高考题,讲背景、讲题型、讲思路、讲解法、讲变式、讲拓展,提高科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形成教师做高考题、研究高考题的浓厚氛围,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新高考动向、提升备考针对性。
为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促进师生多元成长,学校还成立了数理化学科发展研究中心、德育发展研究中心与生涯规划研究中心。目前,德育发展研究中心推进的“班级小组建设”在学生管理和教学辅助方面效果显著,学科发展研究中心的物理组“课堂任务清单式四段教学”、数学组“四三三一集体备课新模式”、化学组“课前预习探索”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生涯规划研究中心即将推行的“选课走班”也积累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一系列深入挖潜和创新发展助推学校顶层设计向精细化管理的方向迈进,为更好地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全面发展掌舵领航。
…………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不断探索发展的进程中,乾县二中坚持以德育为首要任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任务,以提高教研水平为核心任务,努力破解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教育发展难题,培养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莘莘学子。
(高云涛 刘景昱)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