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落地 撬动基础教育整体变革
“双减”落地 撬动基础教育整体变革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 薛海平
关键事件
2021年,基础教育领域改革政策密集出台。1月至4月,教育部先后印发五个专门通知,对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作出规定,简称“五项管理”;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出台,引发基础教育的整体变革;此后,围绕“双减”的落实,教育部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并联合多部门出台治理校外培训的多项举措。
几十年来,国家和地方层面已颁布多道“减负令”,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教育体系内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再加上教育体系外的校外培训机构受功利驱使和资本裹挟,侵蚀了义务教育的公益属性,加剧了家长教育焦虑,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双减”政策的出台是党和政府回应社会关切,破解基础教育发展难题的重要举措。
目前,“双减”政策已经落地近半年,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校内减负成效初显,校外培训机构压减超八成。可以说,“双减”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长远看,“双减”的持续推进还需要解决好一些突出的挑战。一是学校资源配置存在短板,部分学校课后服务师资和硬件设施配置不足。二是教师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普遍较长,部分地区教师课后服务报酬未能得到保障。三是校外培训机构转型过程中存在失范行为。四是家长焦虑尚未完全纾解。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显示,73.2%的受访家长表示仍为自己的能力很难辅导好孩子而焦虑。
为应对“双减”政策落地过程中的挑战,各方应达成政策共识,共同助力“双减”政策实施的长期性和有效性。第一,均衡配置学校课后服务资源,促进课后服务提质增效。第二,加大对课后服务教师和人员的激励,聚焦教育教学提质增效。政府财政部门应保证教师课后服务课酬,教育部门应给教师“减负”,让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作业管理、教学技能改进和教学水平提升上。第三,持续引导校外培训机构转型,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第四,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承担好自身角色,摒弃过度焦虑心态,注重孩子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
我们必须认识到,“双减”政策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双减”政策绝不是一个孤立的政策,它是我国教育发展改革棋局上的重要一步。从这一步着手,要撬动的是基础教育的整体变革,重构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生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也意味着,“双减”政策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双减”政策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健康和全面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需秉持“以学生发展为第一要务”的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守教育公益属性是基础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基础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教育公益性价值追求,坚守“不能让教育这一良心行业变成逐利产业”的底线。
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是基础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的关键是扭转“唯分数”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多元主体的协同育人功能。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推进全域优质教育发展战略,办好家门口的每所学校,让优质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均衡。
引导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基础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在厘清家校社各方主体的责任和边界基础上,应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引导家长和校外教育机构积极发挥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支持作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
3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