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寻找核心素养的落点
教育以育人为本。教育要育什么样的人?我们先来描摹一个优秀的人的样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心目中优秀的人,其核心素养是能够“心、脑、手”合一做事:用心做事的人需要坚定的理想,其核心是信念;用脑做事的人需要科学的方法,其核心是思维;用手做事的人需要积极的行动,其核心是习惯。
一个有坚定信念、科学思维、积极习惯的人,其背后一定有良好家庭教育的熏陶、良好学校教育的培养。那么学校教育如何培育核心素养?实施时要依靠哪些条件?讨论这些问题时,我想先打个比方,核心素养对人的成长好比核心营养对于人的健康。人的健康生活离不开蛋白质、维生素等核心营养,让我产生了如下的联想和推论:
第一,核心营养虽好,但不能直接喂。营养虽然必不可少,但不能直接给孩子喂维生素片、钙片,而是寻找合适的食材搭配,以间接的形式通过食材把核心营养吃进去。核心素养虽然好,但是在学校里不能直接教,我们要做的是选择与设计课程、活动等要素,让核心素养通过这些课程、活动以间接形式渗透进去。
第二,即便搭配食材,也要多样化。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办学理念不同,课程的结构与内容也不一样,就好比南方、北方的饮食差异,面食和大米都包含了碳水化合物,核心营养一样,但饮食内容与口感不一样。正如我赞成饮食文化的多元化一样,我认为不同学校的课程应该各具特色,但都要指向核心素养。
第三,食材具备了,还要靠厨师做。即使一个学校的课程与活动体系设计得很好,包含了核心素养,是不是就能培育出好学生了呢?不一定。我们总不能把所有食材放在一锅水里,煮好了给学生,按理说,核心营养都在里面了,但学生肯定不爱吃。所以,教师就是厨师,要善于把这些食材以各种烹饪手法做出诱人的味道,并通过摆盘让人食欲大开。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的教学特别重要。在教学实施上,应当鼓励和允许教师形成风格,好比我国有八大菜系,允许教师们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好比每个厨师都有自己的招牌菜。
说完了吃饭的联想,回到话题上来,学校要如何寻找核心素养的落点?我认为应当做好三大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和支持体系。
第一,内容体系就是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课程是育人的支架,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课程的支撑与推动。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也要通过高质量的课程设计来实现。我们知道,英文“课程”(curriculum)一词是由“跑道”衍生而来。我们可以据此把学校的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先铺好道,引导学生去跑;另一类是先让学生去跑,学校持续跟进搭平台、铺出道。
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课程设计可以重点做好两件事。一是基于育人目标的跑道预设,在保证多样选择和真实体验的基础上,做实做精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把国家要求、社会需求、学校追求全程全域融入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二是基于个人追求的跑道创生,以横向拓宽和纵向加深来创生跨学科课程,并引入信息技术,依托大数据平台,支持个性化学习,把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个人志趣的新要素及时体现到校本特色化实施中。
第二,方法体系就是课堂教学的策略选择。核心素养要落地,课堂是主渠道、主阵地。在我看来,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应当有脉络、有情境、有创新。脉络,就是课堂教学要高结构设计,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学科间的联系、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情境,就是课堂教学要低结构实施,留空留白,关注生成。创新,就是课堂教学要在脉络化的知识与情境化的实施中努力促成学生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造能力的养成。
也就是说,要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课堂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脉络化、情境化的学习中主动建构学科的素养、生活的智慧。一方面通过科学的梳理与引导,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另一方面则通过有效的探究,充分地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
第三,支持体系就是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培育核心素养,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培养造就一批有教育情怀、专业智慧、探索精神的好教师。这样的教师,会在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之外,更注重基于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的“认知能力培养”,更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与他人合作、遵守规则的“合作能力培养”,更注重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的“创新能力培养”,更注重引导学生践行知行合一、积极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将在这些好教师的育人诚意、立意、创意中得到极大的涵养。
因此,学校要坚持不懈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做到匹配、支持、激励。匹配,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知人善任;支持,就是为教师搭建多样化的发展平台,托举有力;激励,就是不断激发教师的成就动机,实现超越。从而使他们在文化自信和价值自觉的基础上,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作者陈永平系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郑州启佳学校教育总监)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