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实验幼儿园:“根植课程”润养童韵 灿烂阳光洒满摇篮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1-09  阅读:次   |
42.9K

  沐浴阳光,四季花香,厦门市同安区实验幼儿园为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教育机构直属省级示范性公办幼儿园,创办于1924年,地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教育事业蓬勃向前的厦门市,有近百年的办园历史和文化积淀。幼儿园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按照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谋划、高质量运行的要求,营造科学化的一日生活、浸润式的文化氛围、滋养式的教育环境,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根的教育”园本文化和“根植课程”教育体系,让幼儿身心得到舒展、个性得到张扬,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文化浸润

  实现“培土茂根树人”美好愿景

  幼儿园文化是幼儿园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和经营的文明、和谐、美好的生活方式,它是园所内涵发展的关键核心要素,内涵丰富,涉及面广。

  幼儿园所处的厦门市同安区,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有丰富的地方资源和文化遗产。同安区实验幼儿园在充分分析周边地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办园基础、办学条件、社会发展需要、教育规律等因素,凝练出幼儿园未来发展的目标和追求。围绕“育有根的现代中国娃”的培养目标,提出了“认同·尊崇·传承”的办园理念与“植养有根儿童,成就匠心教师,共筑和乐家园”的办园宗旨,把“儿童、教师、家长”放在教育的首位,以“家、园、社区”和谐发展作为实施教育的关键,把“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作为打造“和乐家园”的前提,以“根于本土,植养童心”作为“根植课程”的理念,将“培土茂根树人,三年奠定一生”作为幼儿园的教育愿景,彰显了“团结、奉献、坚韧、进取”的实幼精神,体现了幼儿园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园本课程是幼儿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能将幼儿园的精神文化转化为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还能促进精神文化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建设和发展,使幼儿园的特色进一步彰显、幼儿园文化得以充分释放。近年来,幼儿园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不断丰富、完善课程内涵,通过5个省级立项课题、1个市级立项课题、3个区级立项课题进行深化研究,汇编形成了“根于本土植养童心——幼儿园根植课程的建构与实施”“闽韵·童剧·戏趣——融入闽南文化元素的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文化·孩子·传承——本土文化主题式课程”“咱厝的好声音——闽南童谣集锦”等成果,教师设计的多个主题活动、领域活动入选“福建省幼儿园教师教育用书”等,突破了课程实施中的重难点,使课程落到实处。

  “根植课程”的开发为幼儿园文化找到了扎根的土壤,让师生凝聚共识、认同和尊崇优秀传统,令办园特色更加鲜明,使优秀本土文化流淌在课程中,并在“根植课程”中持续推进、动态发展,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文化发展之路。

  立德树人

  助力“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在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丰富德育主题活动,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正面的教育引导。秉承这一理念,同安区实验幼儿园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抓住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结合庆祝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活动,开展“学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教育和“红色故事会”、“红歌润童年”、“观红色电影”、“童心向党”画展等活动,厚植师生爱党、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实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目标。

  融入精彩校园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幼儿园将办园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精神追求,化“无形”为“有形”,融入大厅、走廊等公共区域的各处景观,把革命小英雄的故事形象生动地刻画在圆厅立柱上,把幼儿创作的关于红船、红军的美术作品陈列在党史教育宣传室中,鼓励幼儿认识党旗、党徽,歌颂党和祖国,从小跟党走、心向党,传承红色基因,传递红色精神。

  发挥班级主阵地作用,弘扬美德教育。班级是教育的主阵地。幼儿园在班级活动室创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爱阅读”、节约粮食、“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等主题宣传角,与“文明班级”评选活动呼应;班班订立班级公约,引导幼儿礼貌交往、爱惜玩具、关心集体、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开设了“种一棵善良树”“小小塑料袋”“小小兵”“太阳月亮不一样”等价值观小课堂;启动“学雷锋活动周”,在实际行动中倡导助人奉献、爱护环境、低碳生活……

  幼儿园通过一系列积极举措营造了弘扬美德的文化环境,使校园弥漫着文明气氛,幼儿在各种趣味项目中学习自强、自立,在聆听故事、阅读绘本、角色扮演、游戏体验中理解友善、和谐、爱国、富强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习得团结友爱、勤俭环保的好习惯,养成文明守礼的行为品格。

  夯实课程

  汲取优秀民族文化精髓

  “根植课程”如何更有效地落实,尤其是如何提升幼儿生活品质?如何更合理地利用本土资源丰富幼儿园课程?如何更好地让幼儿、家长和教师成为课程建设者?进入新时期,同安区实验幼儿园带着这些问题展开了积极的探索。

  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园遵循教育家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秉持“儿童立场”,将生活、幼儿与教育紧密联系,建构了具有生活化、乡土化特色的“根植课程”框架,在实践中赋予“活教育”的新样态。幼儿园立足幼儿生活,依托闽南本土丰富的地方资源和文化遗产,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将本土文化有机融入幼儿鲜活的一日生活,创设滋养式的教育环境和游戏化的感知体验,让闽南本土优秀文化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促进幼儿智慧与心灵的共同成长。

  幼儿园从“亲传统、明礼仪,爱运动、会生活,好探索、勤思考,喜阅读、善表达,乐表现、勇创造”5个维度上细化培养目标,融合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将本土文化有机融入儿童生活、游戏、教学、研学、社团等丰富的活动中。其中,基础性课程以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三大基本板块为核心,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拓展性课程主要开展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主题活动、节庆活动、社团小时光、研学旅行日四大板块活动,让幼儿亲近传统、感受民族文化,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同安区实验幼儿园充分挖掘歌仔戏、南音、宋江阵、拍胸舞、漆线雕、布袋木偶等本土资源,将非遗文化传承人请进幼儿园,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建设了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多彩社团”,如闽南童谣诵读、民俗戏曲、古筝、咏春拳、宋江阵等社团。幼儿园定期开展闽南文化微研学活动,组织幼儿到弘晏庄木偶博物馆、鹭艺轩漆线雕工贸有限公司、闽台宋江阵博物馆、惠和石文化园等地研学,带领幼儿参加国际朱子文化节和厦门(同安)孔子文化节,举办亲子“闽南文化节”等活动,让幼儿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浸润于周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开阔了幼儿的视野。

  成果淬炼

  收获课程改革丰硕果实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安区实验幼儿园一步一个脚印,用踏实的行动追寻着对教育的朴素理解和理想期待。幼儿园对近10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了分析、梳理、提炼、升华、实践、推广,依托专家的指导,形成专业严谨、独具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

  创新资源转化运用模式。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基点,以地域本土资源为主线,收集、整理具有代表性的教育资源,对各类资源进行筛选、改造、整合,形成了富有本土特色的“三级资源网络体系”,为资源的开发、整理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拓展了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构建资源转化“2+6”运用模式。“2”指“两个关注”:一是关注资源的核心价值;二是关注资源的优化利用。“6”指“六个结合”:与“环境、游戏、主题、节庆、社团、研学”六大课程模块相结合。

  创新课程建设思路。以本土优质资源和文化为切入点,让其成为园本课程的鲜活来源和有力支持,提炼了“五有四化”课程建设实施体系,保障园本课程实施常态化、科学化。“五有”,即有本土文化园本课程资源库可利用、有本土文化园本课程实施方案指导、有本土文化园本课程内容汇编参考、有本土文化园本课程物质资源保障、有本土文化园本课程实施审议团队支持;“四化”,即实现本土文化园本课程实施全面化、实现本土文化园本课程安排合理化、实现本土文化园本课程审议科学化、实现本土文化园本课程保障规范化。

  创新本土文化传承方式。构建家、园、社区立体化文化传承网络,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特色链和大格局。一是线上共享,建设家、园、社区电子平台,共享优质本土文化课程资源。如在线指导园级“线上空中亲子乐园”、微课共享区级“空中精品课程”、在线开展“区级工作坊经验交流”等。二是线下共享,家、园、社区线下联办活动,营造浓厚本土文化传承氛围。经过多年的努力,幼儿园建立了立体化、多维度的家、园、社区联办模式:挖掘开发了三类研学基地,即传统文化体验类、名胜古迹踏寻类、社会实践活动类;家园联办四大“闽南文化节”,即闽南亲子童玩节、闽南亲子美食节、闽南亲子戏剧节、闽南亲子艺术节;与社区机构联办五大非遗社团,即歌仔戏、宋江阵、漆线雕、农民画、木偶戏社团。

  悠久的办园历史孕育了良好的园风,丰富多彩的本土文化资源和校园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同安区实验幼儿园先后荣获福建省教育科研基地校、福建省首批保教改革建设幼儿园、厦门市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教育试点校和特色校、同安区民间传统手工艺培训基地等称号,在市、区发挥了实验园的示范与辐射作用。福建广播电视台、厦门卫视、《中国妇女》、“今日头条”、《厦门日报》、“厦门德育”等各级各类媒体对幼儿园的特色经验做法进行了宣传报道。

  经过多年实践,同安区实验幼儿园的“根植课程”充分彰显了理解、关注、尊重、接纳、支持、赏识的人文氛围,幼儿在真实的生活场景和愉悦的游戏情境中实现了身心发展,为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素质基础。(颜毅真 陈淑媚)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