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长不再“孤读”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1-13  阅读:次   |
42.9K

  2003年7月,因我所在的无锡蠡园中学原校长调任,工作仅10年的我被安排接任校长之职。读书的习惯一直保留着。接下来的8月份,我找来了一大摞与管理相关的书籍进行恶补,现在回想起来,正是这一个月的“苦读”,为我后来的学校管理风格打上底色。因为校长很忙,所以更需阅读。我在学校倡导“学习是首要工作,读书是首要学习”,以身作则践行“读而时习,习以致用”。

  我担任校长5年,把一所普通的城郊初中较快地提升成为省内外关注的教改案例学校。我难以想象,没有阅读,我会成为一位怎样的校长;没有校长的阅读,学校将会削弱多少高度。我总感觉到,学校的改变,要从阅读开始;而校园中的阅读,得从校长开始。而后来的阅读推广,也因此而特别钟情于以校长为主要对象。

  2016年,因一个特别的机缘,我创办了苏州半书房,有机会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推进校长教师的阅读活动,并提出“读了,再说”这一朴素的阅读推广理念。近6年以来,苏州半书房在蒲公英教育智库、新教育研究院、伊顿纪德等机构的支持下,为校长教师举办“顺道”公益人文与教育沙龙、伴读活动100多次,先后邀请的演讲、伴读嘉宾近200人。

  2017年,我开始组织策划校长阅读会。因第一次活动时间是正月初十,并主张在阅读中从“读了再说”到“读到为好”“读破为本”,实现“越”己达人,于是就取名为“初拾校长越读会”。年年初拾年年会,年年越读年年新,校长越读会已经走过5个寒暑。5年多来,越读会形式从个人荐读、自由泛读到越读会共读、专家导读、细分领域精读;越读会时间从“初拾”走进“消夏”;越读的组织也从线下走向线上,再走向线上线下融合。

  2020年,正值寒假,疫情袭来。我紧急策划了初拾校长越读会的在线版本——云伴读,邀请了36位名家、名校长,用17天导读了36本好书,其中包括《学记》《论语》《教育的目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等4本中外教育经典以及《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等32本著作,参与学习的校长教师达50万人次。

  看到大多数校长是“教而优则仕”,有的校长因自身阅读的“偏食”,一不小心就把学校管理“带偏”的情况,我心想着能否研制一套专门针对校长的书目。2019年,在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的支持下,由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卢志文担任项目主持人,我与江苏理工学院刘猛教授一起担任项目主要执行人,组织了校长基础阅读书目的研制工作,并通过多种方式邀请各方专家近百人进行论证咨询。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国内第一份相对比较完整、相对专业的校长基础阅读书目,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近几年来,我应邀赴全国各地做校园阅读推广几十次,导读书籍近20本,并在“读而时习,习以致用”的理念下,主导策划、组织了十多次校长研修营、读习营、研创营等活动。这些活动以六有(“有识”“有时”“有书”“有伴”“有法”“有境”)为主要特点,创新培育出了一种校长培训新方式——基于阅读的校长研修。

  校长理应是书生,校长应是学校的阅读首席。而“让校长不再‘孤读’”,这是我为一次校长阅读活动拟的一句口号。我愿与更多的校长朋友一起投入“越读”,一起推广“越读”,让这句话从一时的口号成为持续的行动。

  影响我的一本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有一种对经典著作的特别理解,是指你不读也免不了受其影响的书籍。《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是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教育家泰勒的经典著作,从1949年问世至今,早已成为课程领域奠基性著作。

  但是,对于经典,读与不读终究还是不一样。我读过多遍《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而它成为“最影响”我的一本书,不仅仅是因为深刻影响了我近20年对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而且还启迪我形成了对学校教育教学变革的整体思考范式。

  对课程的定义,流派众多,观点不一,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宗”,就是泰勒在书中提出的“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四个基本问题。基于四个基本问题,我转化拓展为“方向与共识”“水准与目标”“内容与结构”“方式与方法”四组关键词,之后又增加了一组“资源与工具”,形成了指导我推进教育、改善课程的“五大关键词”。

  对此书的研读,还给了我一个重要启示:面对层出不穷、眼花缭乱的教育新概念和教育新改革,校长与教师更需要读一些根本性书籍,从源头上寻找一些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以此来提升自己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邱华国)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