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能力多元评价促教学相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2-09  阅读:次   |
42.9K

  近年来,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实验小学基于“评价,让学生生长得更好”的理念,针对对学生知识掌握量评价多、对学科能力评价少,教师评价学生多、学生评价自己少,书面评价运用多、其他方法运用少,注重期中期末评价多、课堂评价少等现象,积极探索学科能力多元化评价改革,重点突出“立德树人、能力培养、思维提升、价值引领”评价导向,构建起“全过程、全要素、全员参与”的学科能力多元评价体系,有效引导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于课程标准、学科特点,建立学科能力多元评价模型。学科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学校基于国家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科特点,制定了《学科能力多元评价工作指导意见》,各学科分别编制《学科能力多元评价指南》,设计了各学科能力评价模型,系统制定每一种学科能力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语文学科能力包括识字、写字、朗读、阅读、习作、口语表达等9项,每一项对应不同的评价指标。

  研发学科能力多元评价手册,系统优化评价标准。学校站在学生角度,关注知识的前后关联与结构性,关注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积极心理品质,编制出了《学科能力评价手册》。整套评价手册以课时、单元、期末分项评价单的形式呈现,每节课、每个单元、每册教材都编制了具体的评价任务和标准。评价标准在师生教与学的互动中生成,根据学生差异及学科学习内容,评价方式采用纸笔测试、实作评价、档案袋评价、口语评价等多种方式。例如音乐学科,学生可以选择唱歌、器乐演奏等项目参与评价。语文有必选项目和自选项目。实践表明,评价手册已成为学生自学、自测、自我激励的成长手册,成为规范教师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果的好帮手。

  精准设计课堂评价目标,开展“课型研究”。高效能的课堂评价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校本化地解读教材,分析学生的潜在性、差异性,学校在推进课堂评价的进程中,逐步完善了“读课标、读教材、读学生”的机制,将课程目标分解到每学年、每学期、每单元、每课时。设计与学习目标高度匹配的评价任务,依据评价任务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在教学中使用评价任务收集学生掌握情况,并给予学生准确、具体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课型”是学科逻辑的具体体现,它追求的是让无序、形式和内容迥异的课按照一定的维度形成有层次、有结构的体系。我们将学科能力和方法作为一种重要“课型”进行研究,如语文的听话能力、说话能力、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数学的计算能力、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建模能力,英语的听说能力,其他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同时,还要明确同一种能力在不同年段的差异点、衔接点和生长点,让课型研究更有学科性、目标性和结构性。

  还学生“评价权”,挖掘评价的育人价值。学校在评价改革中强调改变课堂评价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模式,将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评价权包括自评与评价他人、发表感受、提意见、表扬和建议。培养学生评价能力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与学生分享学习目标,让学生参与评价规则的制定,参与记录自己的表现和学习成果的交流,从而树立目标意识、培养自控能力,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多年的实践和改进,学校学科教学的人文化、生活化和综合化育人路径更加明确,取得积极成效。一是促进了学生学科能力提升和个性发展。学生能够探寻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会学习,能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路径和独特视角,学会思考,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二是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评价素养。学科能力多元评价的实施,使教师开发学科育人价值的意识逐步增强,对学科能力培育目标的把握更清晰,积极运用动态的思维方式思考教育过程,形成了整体关联、整体融通的思维方式。

  (作者系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实验小学校长 李德乾)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