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作文批语“三法”
“批”是教师引导学生认真查找作文不足并加以改正的手段,“改”一般可理解为学生对作文的增、删、理、换、订、补、调。“批”是“改”的前提,“改”是“批”的目的。只有批得好,才能改得好。因此,教师批语能否引起学生足够重视尤为重要。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创新批语方式,收到了较佳的效果,可归纳为以下三法。
诗词含蓄法
学生对教师的批语期待值很高,但诸如“中心突出”“语言生动”“选材精当”“详略得当”等批语往往落入俗套,学生看了味同嚼蜡,有时甚至会引起学生对教师水平的质疑,反而削弱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于是我尝试用古诗词批改学生作文,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例如,一名学生写了一篇有关“暗恋”的文章,他想突出对方给他带来的忐忑不安和淡淡忧愁,可文章语言却过于平淡,与作者内心活动结合得不够。我的批语是:“‘衣带渐宽终不悔’过早,‘为伊消得人憔悴’不够。”结果第二天,学生交给我一篇颇具文采的解释文,中心内容是不敢宣泄内心的情愫,只因教师不准、父母不让、同学不解。文章才情尽显,好词佳句不断,用语契合主题。我借用柳永诗句的批语触到了学生心灵深处,学生才能有感而发,既认识到了第一篇作文的不足,又完成了二次创作,可谓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当学生作文中出现偏激的观点时,我便送上“生活本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学生写作语言匮乏、论据不充分时,我便写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类批语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在揣摩教师批语的同时,对于诗词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戏谑调侃法
生活中的尴尬时刻往往能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得了无痕迹,轻松诙谐的语句既容易被接受,又发人深省。教师一脸严肃的说教往往令人反感,更谈不上教育指导作用,何不尝试用另一种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呢?
例如,有些学生字写得很差,我一开始都用“字很差”“再在字上下些功夫”“能把字写得好看点吗”等直接的批语,但是毫无成效。经过再三考虑,既然直截了当的批语太伤人,那我就委婉含蓄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体验语言的魅力。一次批改作文时我这样写道:“东施到死也不明白,她与西施有什么分别,你知道吗?”学生跑来得意地说:“当然是一丑一美了!”我追问:“你认为你的字像谁?”他立刻一扫满脸的得意,低头不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如果每篇作文都让我看七八百遍东施,我恐怕要得厌食症了!”从那以后,他的字大有改观,甚至有一次作文写道:“不知老师在我的作文中看到西施了没有?”幽默的效果真是回味无穷。无论是背批还是面批,尽量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学生更易接受教师的建议,效果也异常明显。
言他兴趣法
兴趣是乐学的基础,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途径。针对某些学生的个人特点和文章特点,我采取了舍此谈彼、声东击西、顾左右而言他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探求答案的兴趣。
例如,一名学习不错的男生写了一篇以“自信”为题的议论文,整篇文章语言有力、脉络清晰,结构也很完整,但选取的事实论据都是体现“毅力”,论点与论据脱节,这是议论文一大忌。于是,我在批语处写了一则笑话:“在一堂初中历史课上,历史教师问一名学生‘圆明园是谁烧的?’‘反正不是我。’那名学生快速地回答。请将此笑话与你文中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作一比较。”据我后来了解,这名学生颇费了一番心思,先后和班上许多人探讨此事,为此掀起了一个探秘高潮,激发了更多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此时,找出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已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有了研究的味道。
总之,随着社会各领域的多元化发展,作文批语也要打破千人一面、不痛不痒的局面,要因人而异、因文而殊,找出更符合时代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方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作者刘洪凤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吾县中学高中部)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