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楚蕴文化”涵养学校新样态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武汉关小学打造“一楚五蕴”教育特色
这里,钟声袅袅,百年不息;这里,英雄辈出,薪火相传;这里,书声琅琅,生机勃勃。这里就是坐落于美丽的长江之滨、毗邻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关大楼的武汉关小学。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武汉市江汉区武汉关小学建校于1958年。学校结合当下学情、校情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地对学校文化进行整合升级,逐渐形成了融荆楚优秀传统文化与武汉关“开放、包容”的码头文化为一体的“楚蕴文化”,并据此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楚蕴德育、楚蕴课堂、楚蕴课程、楚蕴管理、楚蕴环境”,形成了“一楚五蕴”的办学特色,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劲的“文化原动力”,助推学校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楚蕴德育”立德树人,知行合一
“楚蕴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宝藏,有意味深长的经典,有品行高洁的圣贤,有赤诚爱国的志士……“楚蕴德育”充分发掘其中的育人元素,为学生奠定人生幸福的基石。
以校为本,加强文化引领。武汉关小学立足“楚蕴文化”,充分挖掘学校的地域、历史优势,利用周边博物馆和校园内的施洋故居等资源,将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努力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继承“楚蕴文化”、拥有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知行合一,开展主题实践。学校积极利用“汉剧节”“汉绣节”“科技节”“数学节”“阅读节”等各类节庆纪念日和升旗仪式、课后服务等时机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受到“楚蕴文化”的浸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多元互赏,激励学生发展。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所以,学校特别注重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作用,一方面针对学校教育开展“扬帆好少年”“扬帆好班级”评选,另一方面针对家庭教育开展“扬帆好家庭”评选,充分发挥评价对个体发展、班级建设、家校共育等各层面的促进作用。其中,特色鲜明的“扬帆好少年”评选,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培养目标,划分为智启、善行、志远三个阶段。智启阶段(小学低段)侧重夯实基础,适才扬性;善行阶段(小学中段)强调知行合一,在行动中培养好习惯;志远阶段(小学高段)侧重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励志趣。
“楚蕴课堂” 减负提质,多元促学
楚地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左传》中就有“惟楚有材”的说法。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校要想接续这一传统,为新时代建设培育更多合格人才,就需要向课堂要质量。特别是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后,为了保证学生在校内学好学足,学校更加需要减负提质,生成高效课堂。
优化教学流程。提升课堂质量,要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学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了“三环、四段、八要素、五个精”的教学操作流程。教师设计要把握“细在课前、优在课中、精在课后”“三环节”;科学规划“激趣启疑、初探目标—导学启思、自探解疑—点拨启悟、合探归纳—拓展启智、再探实践”“四阶段”;层层细化“八要素”指标,即教师层面的预习导航、课堂提问、引导拓展、有效训练和学生层面的确定目标、自主合作、深度思维、展示分享;从而实现教学“五个精”,即精准分析学情、精细设计学法、精敏调控课堂、精简课堂训练、精心学业辅导。优化流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与“运用者”。
变革作业设计。这是提质增效的重要一环。准确了解每一名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个性化需求,站在学生视角考量作业的难易度、时长、兴趣等,真正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的帮手和补给。作业内容既有必做也有选做,分为三层:(1)基础题+补缺题,(2)基础题+巩固题,(3)巩固题+提高题。《易错题集》让教师从学生的错题入手,读懂差异、厘清差异,并将错题分析到人、诊断到人,量身定制出贴近每一名学生个性发展的“举一反三”练习。在高年级尝试变革作业本,增设“预习栏、标注栏、反思栏”等辅助学习区域,进行多学科、多能力整合,提高作业的效能。作业反馈上,有“师生共批”模式。如在批改作文时,不直接指出错误,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来并订正。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师的“引”与“放”中逐渐提升。
“楚蕴课程” 锚定基础,扬帆远航
课程品质,决定学校的品质和教育的品质。武汉关小学以“楚蕴文化”为核心,统整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构建了六大类课程体系,“五育并举”,促进“双减”。其中“蕴之情”课程通过汉绣、汉剧、汉谣、家风家训等校本课程,蕴养学生人文情怀;“蕴之慧”课程包括北斗科技、环保科技、创客等课程,蕴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求真精神;“蕴之习”课程通过开展语文、英语等学科课程,蕴养学生学习乐趣;“蕴之健”课程以体育、武术等课程,蕴养学生身心健康;“蕴之德”课程主要通过思想品德、法治教育等课程,蕴养学生品质修养;“蕴之创”课程通过劳技、科技制作等课程,蕴养学生知行合一的精神。六大课程体系“锚定”国家基础课程,为学生打基础;“扬帆”地方课程,为学生开眼界;“远航”校本课程,为学生拓潜能,显著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双减”政策推出后,为有效落实“双减”,学校还因地制宜地推出了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核心的课后延时服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校和武汉市“戏曲进校园”示范学校,多年来,在武汉市江汉区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学校一方面坚持开设汉剧普惠课程班,让全校学生在“画脸谱”“赏名段”“学招式”“练唱腔”“品人物”中,全方位、多维度感受汉剧的艺术之美;另一方面,注重汉剧精英班的培养,学生中涌现出全国戏曲“小梅花”的获奖个人,年年获得省、市一等奖,集体节目于2022年1月荣获湖北省“我们都是戏曲大师”艺术节“三鼎甲”好成绩。
如今,下午走进校园,会听到“少年郎、气浩然,学史明志使命担”的戏曲唱段。这是汉剧班师生共同创编的、表现施洋烈士事迹的汉剧《英烈见证我成长》,既唱出了传统汉剧的风韵,也唱出了师生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还会看到学生正在用传统汉绣技巧绣党旗,一针一线中,不仅汉绣工艺得到了传承,“工匠精神”和“爱国情”也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还能听到学生在用武汉方言说唱《武汉关,梦想的摇篮》《武汉关,向未来》,在传唱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不仅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有效减轻了家长负担,而且常年坚持开设特色课程,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深受学生及家长欢迎,武汉关小学“楚蕴”系列校本课程《楚音传情·汉谣》《楚风唱婉·汉剧》《楚韵流彩·汉绣》将于今年由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正式出版发行。
“楚蕴管理” 民主开放,分层引领
“以人为本”是管理的根本原则,文化约束是管理的至高境界。“楚蕴管理”继承“楚蕴文化”开放包容的心态,充分尊重每一名学生和教师,让师生都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共创和谐美好的校园。
民主开放,让教职工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为提高育人品质,构建和谐、充满生机的学校管理氛围,近年来,学校不断完善教代会制度,让教职工真正参与到学校的重大决策中来。办学思想、发展规划、重大事项以及职称评定、岗位竞聘等规章制度,必须交由教代会讨论通过才能实施,有效保障了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教师工作更有干劲。
另外,“让我为武汉关小学代言”活动,采取演讲、征文、倡议、约定等方式,将行为准则内化成每个人的价值观。全面提升了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的工作水平。
分层引领,充分发挥每一位成员的创造性。教师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针对刚入职的青年教师,要“压”担子,帮助其快速成长;针对即将退休的教师,要“扬”精神,保持力量;针对中、青年骨干教师,要“促”进展,树为榜样,引导其积极帮扶青年教师成长。此外,为了让管理更加精细化,学校还经常通过个别交流、年级座谈、调查研究等多种方式,科学分析并及时解决教师发展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有效提高了教师团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楚蕴环境” 开放包容,润物无声
学校环境文化不是一次性工程,而是不断雕琢、不断积淀的过程。为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学校环境设计经过了多次迭代更新,切实让开放包容的“楚蕴文化”在校园的一砖一瓦中无声流淌,让师生随时随地都能受到熏陶。
学校不仅利用宣传栏、楼梯、墙壁等传统渠道展示“楚蕴文化”,还经常在校内展出充满浓郁荆楚文化气息的汉绣、国画、书法等作品。学校的教学楼也充分体现出“楚蕴环境”特色。一楼大厅的色调以蓝黄为主。蓝色如同大海,契合学校“锚定·扬帆”的办学理念;淡黄色犹如翻旧的书卷,氤氲着经典文化的书香气息,无不体现着全体武汉关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楼则以典雅含蓄的灰色为主色调,通过一幅幅生动的墙画将师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学楼每层都有相应主题,不仅充分展示了学校以“一楚五蕴”为核心的特色发展历程,还展现了学校近年来取得的一系列荣誉,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近年来,武汉关小学以“一楚五蕴”特色打造为抓手,高质量推进“五育融合”,取得显著成效。学校先后被评为武汉市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武汉市“戏曲进校园”示范学校、武汉市足球传统项目学校、武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红色教育基地、湖北省汉绣艺术教育基地、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题研究先进学校、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中美千校携手”项目示范学校。未来,学校将持续深耕“楚蕴文化”,进一步提亮教育特色、扩大品牌效应,努力将学校建设为师生扬帆远航的精神家园和成长乐园。(杨玲 吴英 万琦)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