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二道区 生态思维减负增效 集优发展质量提升
从突破瓶颈到成功突围,从有星启明到星火燎原,探索出区域均衡发展之路,实现集优发展模式区域全覆盖,老城区呈现新气象。长春市二道区通过践行集优化办学模式,运用系统思维、动态思维、生态思维,探索减负增效新举措,从而优质高效地推动了民生工程落实。
集优发展聚焦难点,向学校全系统发展要质量
一是教育顶层设计直指质量。二道区政府部门始终坚持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抢抓基层首创机遇,谋划改革升级突围路径,树立集优、集约、集成创新的“212+”大教育观,做到均衡布局更优、发展措施更明、管理办法更细、实施路径更多、评价机制更好、经费保障更足。政府部门每年投入质量提升经费近千万元,教育优先发展,创设了共建、共享、共生模式下学校错位发展、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教育生态。
二是教师常态流动直指质量。制定《二道区教师交流指导意见及交通等补助分配方案》,通过“强师计划”、“区用校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等方式,年度招聘教师百余人;从优质学校到普通学校年度交流轮岗教师百余人,骨干占比达20%以上,教师交流补助年度投入近40万元,充分激发教师轮岗交流积极性。依托青蓝工程、朝阳工程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努力实现教师由配全配足向配强配优提档升级,为学校质量提升提供了根本性保障。
三是集成优质元素直指质量。聚焦区域优质均衡发展,聚焦学校集群集优发展,在“212”上做加法,打出质量提升组合拳。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改实验区,与东北师范大学构建UGS合作共同体,与清华大学专家团队合作实施综合素质发展提升项目,购买外教、书法进校园项目,成立新教育发展共同体,以外来和内生教育力量的同频共振,以供给和需求的精准匹配,推动普通学校快速发展,加速高位对标专业引领的优质均衡发展步伐。
质量提升瞄准重点,向学生全过程发展要质量
一是抓牢课程课堂两个核心要素。坚持“五育并举”,探索智慧教育,深入研究学校、课程、课堂、评价等教育维度,创新开发STEAM项目、创客教育、全教育大阅读、智慧农耕等特色课程;深化“三元课堂”教学改革,在项目式学习、共同体学习路径上下功夫,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效率上做功课,在打造学科教学名师、学科精品课程上求长效,先后涌现出“先学后教三四二”“五Y高效课堂”“优选学科分层教学”等减负增效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学足学好,推动区域教育向更高质量、更高品质迈进。
二是抓牢空中课堂线上资源服务。开发“幸福二道空中课堂”项目,遴选200余名省市区骨干教师,通过实时直播、录播的方式,为域内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免费提供思政课、特色课、文化课等名师课堂,力争实现课堂云端化、课程集优化、制作匠心化、资源普惠化。目前已上线专题课程661节,在线学习超过15万人次,单节观看量达2100余人次,公益普惠、量身制作的优质课程资源,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学懂学通有了更深层次的保障。
三是抓牢关键领域项目改革创新。思政改革发挥试点区、试点校先行示范引领作用,实施思政“1345”改革创新工程,开发思政教育读本,试点学校成立刘英俊英雄精神研究会,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劳动教育“1234”二道模式呈现多点开花布局,校内外两级课程体系、劳动“234评价”等三项制度、课程资源整合等四个维度有效构建;分级阅读项目构建阅读监测体系,高效推进阅读教学实践,整体提高师生综合素养和教育教学质量。
减负增效疏堵结合,向学校全生态发展要质量
一是在保障机制上下功夫。履行属地主体责任,构建政府部门高位统筹、教育部门牵头协调、各部门凝聚合力的工作领导机制,并把“双减”工作作为全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事项,纳入政府部门对各部门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考核。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区校两级日报、周报、月报、“双月简报”常态报送机制,开展联合视导评估,狠抓作业管理效能监测和“双减”工作落实。
二是在规范行为上下功夫。二道区基于“课堂内容设计双规范、作业数量质量双规范、睡眠数量质量双规范、考试次数命题双规范”,出台了作业、考试管理等9项制度,从学校端多措并举主动作为,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建立了实地调研、电话询访、调查问卷、公开举报电话四重监督保障机制,从家长端动态掌握实际效果。双向发力,确保教要教好、学要学好、玩要玩好、考要考好。
三是在评价反馈上下功夫。长春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已连续进行9年,其监测指标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监测结果具有权威性和导向性,是当前运用大数据科学评价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几年来,二道区总体监测结果居全市前列,关键密钥是始终把长春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作为推动学校内涵发展、调整改进教育政策、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引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评价观,全方位培育考量学生核心素养,真正构建起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张海 李思维)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