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和好奇 看似无用实有大用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2-28  阅读:次   |
42.9K

  曾在博物馆见到一幕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场景:见到墙上的唐诗,一位妈妈连忙拿起手机,边拍照边对自己的两个孩子说:“假期这几天一定要把这几首诗背下来。”大一点儿的女儿连忙跑过去伸出双臂,用身体挡住诗句不让妈妈拍照,接着妹妹也跑过去帮着姐姐一起挡。妈妈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带着孩子到博物馆参观,足以说明妈妈自身是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也肯定是非常爱孩子的,但好的动机未必能带来好的结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寒假刚刚结束,相信有不少父母在假期带着孩子出去旅行了,这是很好的让孩子增长见识、拓展视野的机会。而其中总有一些父母会在行程中不停地提醒和叮嘱孩子,要把当天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东西记下来,假期结束还要以此为素材写作文云云。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样的要求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假期本来就是与平时的学习生活不同的节奏和生命状态,孩子需要这样一段相对放松和自在的缓冲期,释放过往阶段学业和生活上的压力,而我们大人却人为地把假期旅行变成了孩子的另一种作业和学习的延伸,仿佛要让每分每秒都“有用”,都能与学习产生关联,结果导致孩子的压力不减反增,既失去了一家人旅行的乐趣,又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其实完全可以通过一些更好的方法来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比如希望孩子记住唐诗,可以通过体验诗的韵律、介绍诗的背景、模拟诗的场景等多种途径激发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强行要求孩子死记硬背。又比如带孩子出去旅行或逛博物馆,如果家长自己没有精力或能力做一些知识上的储备,可以让孩子跟着讲解员或导游听他们介绍,说不定某段历史、某个故事就能引起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继续了解的欲望。如果孩子对别人的讲解也不感兴趣,那就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看去感受,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和探索。

  孩子的视角往往和大人不一样,但他们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局部或兴趣点,有智慧的父母会尊重他们的真实感受,看到他们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和需求,并给予积极及时的回应。反过来欲速则不达,如果过于功利地去强迫孩子,在旅行或玩的过程中也一定要去“学习”,从眼下看也许是有收获,但却因此让孩子开始讨厌旅游或开始讨厌博物馆,甚至讨厌和父母一起出行,实在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让孩子活得像个孩子,让他自然地生长,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快乐的童年,是父母的责任所在,也会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础。不要想着孩子做的每一件事必须“有用”,真正的学习恰恰产生于自由、好奇和闲暇之中。古希腊语中“学校”一词的词根即是“闲暇”,要允许孩子做一些看似无用的、无目的的事情。孩子小时候所做的事情,就如同在不断地寻找珠子,也许几粒珠子看不出价值来,但有一天当积累到一定程度,他会找到一根线把所有的珠子穿起来,那时候这串珠子的价值也许就是无价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者王人平系儿童教育学者)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