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时代县中办学治校的“大先生”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3-03  阅读:次   |
42.9K

  好校长造就好学校,好学校塑造好教师,好教师培育好学生。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县域高中教育迎来了发展关键时期。县中校长如何做新时代办学治校的“大先生”,解决县中教育还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带领学校完成历史性提升成为当下的一个关键命题。

  用使命愿景塑造崇高向上的县中文化

  发展提升县中首先要改变教师的价值追求和学生的精神状态。因此,在办学硬件达到一定水平后,县中高质量发展要做到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规范化和特色化相统一,需要用寄托了师生与家长未来生活美好而富有吸引力的愿景作为牵引力。

  县中校长是用愿景营造崇高向上、生机勃勃校园文化的“领头雁”,是奋力把愿景图变成实景图的关键人物,县中校长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标准,挖掘和厘清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学校特色的需求,引领团队进行设计构思,形成特色化的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和特色办学的使命愿景。

  一是通过精准分层,打造学校总规划“1”、教研组分规划“N”和教师量体裁衣规划“1”,即“1+N+1”教师专业共同体。二是通过分层互助,建构高一认知、高二体验、高三选择的生涯教育模型。三是通过联手高校,开发科技、艺术、体育等特色课程,探索人才培养的特色发展思路与途径。愿景不仅留在文件、墙壁、橱窗上,更应通过活动内化为全体师生的信念和价值观,让愿景营造崇高向上的文化,成为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的强大教育力量,让县中愿景成为学生梦想扬帆起航的港湾。

  用课程体系保障学生适宜充分发展

  县中校长课程教学领导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县中课程建设不同程度存在狭窄化、形式化和功利化等现象,宏观上,县中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体现在领悟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以及发挥各学科综合育人作用,这对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健康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微观上,则在于既要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落实,又要形成独具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校长应主要思考四个问题:一是县中在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地方、校本三类课程比例关系如何设置?二是校本课程研发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一致性、超越性是什么?三是校本课程开发围绕办学思想与育人目标展开了吗?校本课程开发多少才适宜生情、教情、校情?四是如何秉承县中历史文化底色,紧扣国家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发展需求,积极引入高校和社会资源,联合共建共享人文艺术、科技理工、活动服务、生涯规划等校本特色课程群?

  课堂教学要审时度势、因材施教,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一是要把学科教学转变为学科教育,促进“教”的行为变化,推动“学”的方式转变,打造以学生为中心、学习为主线、活动为载体的综合素养课堂。二是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社会生活和问题情境中探索与思考,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独立思考、思维碰撞的过程。三是注重开设激发学生爱好、兴趣、想象力的社团“超市”,变传统刷题作业为“靶向”作业,变作业互批、抽批为面批。

  用体现自我价值打造学术型教师团队

  当前,县中优秀骨干教师及热门学科教师流失严重,大部分县中对教学、课题、案例、论文缺乏引领,教师少有研究,只知道埋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天,这对县中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优化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教师流失的根源有多重制度逻辑,流失的外力行为可归因为经济价值,而内力行为都可溯源于教师自身价值的体现程度。

  县中校长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和第一责任人,尊重县中教师职业特点和成长规律,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将学校作为教师释放自身潜力、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家园责无旁贷。一是搭建常态化校本研修“立交桥”。以新时代“大先生”和国家课程标准为导向,突出新课程、新教材、新技术和新方法,定期开展校本研修,提高德育、教学、作业、命题等能力。二是成立骨干教师俱乐部。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政治与业务相结合、集中研修与挂职学习相结合、导师指导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省内访学与国内外游学相结合。三是尊重、信任、团结和赏识每一位教师。充分尊重教职员工的合法“自我需要”,激发员工的“自我动力”,创设平等的干群关系,体贴教师的辛苦和生活,通过集体庆生、节日送花、举行趣味运动会等形式努力营造精神“家园”。四是“领”出新风貌,“导”出大情怀。校长要做到大事不独断、小事不缠身、难事不推诿、好事不伸手,中层干部要做到分工不分家、补台不拆台、交心不多心、出力不出名。

  用结构性转型助力学校系统性变革

  实行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县中校长重要职责。当前,县中管理上存在着“四多四少”问题,即思想上关注“分数多、生命少”;内容上关注“指标多、素养少”;方法上关注“控制多、支持少”;效果上关注“短期多、长期少”。这些问题的本质是县中学校管理生态系统长期不能优化改善所导致的,这些生态性的问题要用系统性变革去解决,系统性变革的关键在结构、制度和流程的转型。

  一是变传统“金字塔式”架构为“扁平化”结构。设置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中心、教师成长指导中心、课程研发服务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学术研究服务中心、行政管理服务中心六大服务中心。强调年级与部门的协同,特别重视年级工作开展的“自转”与“公转”结合。二是结合学校实际,建设立足教学反思制度,骨干教师制度,突出贡献奖励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学校领导听课制度,教学督导,教研、班级、年级“三组”捆绑考核等制度,推动县中内涵发展。特别是学生评教制度,学校需要制定教师教学评估调查表,将课改的核心素养目标细化为“备课态度、作业质量、困难学生关注度、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命题辅导、课堂文化”等指标。评价主体为学生、同行、督学、校领导,学生占比权重多一些,因为只有学生能最先了解到课堂教学的真实状况,明白教师教学优在哪里、困在何处、路在何方。三是定期召开学生、教职工、党政工团、家长代表等对话协商大会。顺应时代的变化,实行开放式决策和参与式治理,让师生、家长在决策执行中拥有意见表达权,把真实过程交给师生、家长,自然也会收获理解、支持和认同。

  用公益性服务密切学校与家庭、社会、政府的关系

  营造学校与家庭、社会、政府支持性的发展环境是县中发展的基础与重要保障。当前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协同育人机制遇到一定的阻力,存在“上热下不热、政热社不热、校热家不热”的现象。因此,要探索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社会、政府教育协同配合的育人体系。

  一是加强家校互动,帮助学生确定成长目标。学校尝试举办新生家长会、毕业生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家长代表大会等活动,促进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与兴趣禀赋的了解和关心。二是加强校企联动,依靠社会力量培育学生综合素养。县中应主动对接企业,构建学校的教学研平台,引导和鼓励高中生走进企业,近距离接触社会,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三是主动争取政府支持,关爱高中生身心健康。当今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对高中生发展的影响是宽泛而深远的,要主动联系各级政府机构,通过科技馆、博物馆、体育馆、艺术馆等有益的社会资源,共同开展科技、体育、艺术、爱国、生命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扎根中国广袤的县域土壤,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县中教育发展提升之路,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不仅是县中发展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坚持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作者杨乐英系齐鲁师范学院教授)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