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推动教师在课改中寻求蜕变
课程改革的核心支撑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但学校该如何推动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寻求蜕变?该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以适应课程改革呢?我认为,应当把握住以下几个方面。
专业引领明确方向。由于传统思想作祟,教师担心学生成绩滑坡,因此对各项课程改革在初始阶段会抱着观望态度,一边学习新理念,另一边却“涛声依旧”,还是穿新鞋走老路。因为看不见成果,难免徘徊不前。为了让教师主动投身课程改革,学校一方面要有坚定的决心、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要加大培训力度,寻求专业引领。学校应当制定系统培训方案,邀请专家解读政策文件,提供身边翔实、信服的案例,让一线教师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只有加强专业引领,才能让教师明确方向、少走弯路,得到更好更快的成长。
吃透课标敬畏课堂。现实中,有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敬而远之、束之高阁,即使学校组织学习也是蜻蜓点水。离开新课程标准的指导,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要获得专业成长,就应当尊重课标、研读课标、吃透课标。也正因为如此,我校在每学期初雷打不动地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每周教研围绕课标开展研讨活动也是规定动作。因为教师充分理解课标对于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才会心中有课标,围绕课标开展教学,从而才能尊重教材,尊重教法,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敬畏课堂,才能做到心中有纲、眼中有人,这也才是真正意义上教师的专业成长。
诊断学情提升质量。一节课四十分钟,教师的备课举足轻重,直接关系课堂教学效益。教育部推进的“五项管理”等各项改革,都在指向减负增效,坚决杜绝依靠题海战术等刷题的方式提升成绩,这其实对教师的备课,以及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无论课堂教学如何变革,诊断学情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为诊断学情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体现。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上课才会有针对性,从而避免盲目性,科学合理地分配课堂上每个环节的教学时间。并且教师还应当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提升信息技术的教学辅助作用,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尊重规律抓好习惯。教育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很多专业层面的知识,有着内在的规律。因此,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应当去除短平快心理,保持持久战的耐心。一个真正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身成长。应当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第一步。从细节做起,从学生的文明礼貌抓起,把道德教育做到学生心里,在学生心里种下懂礼、向善、向上的种子。“好习惯好人生”,懂得如何抓好学生的习惯,正是教师专业水平的彰显。
模块考评激励成长。学校应当以制度为推手,通过“学年度考核”“年度最具成长力教师评选”等考核制度,激励教师主动发展自己。为了使考核工作更加公正、公平,更具可操作性,学校可采取模块性考评机制,即根据教师的任教学科以及工作分工情况,按照语文、数学、英语等各教研组以及按照班主任、非专任教师岗位等分模块进行单独考评。这种考评方式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搭建了简便易行的评比平台。任教同一学科以及从事相同工作岗位性质的教师,更具可比性,有利于考核领导小组考核教师的工作实绩和贡献。二是营造了公正、公平的评比环境。对工作性质相同的教师单独进行评比,人人对考评细则心中有数,对于自己的考评分数也就心服口服。三是发挥了相互监督作用。公平、透明的评比,有利于形成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氛围,使得教师之间、教师与考核领导小组之间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确保了考核工作的执行力,还增强了考核结果的公信力。
一个教师的成长蜕变不是凭借某一方面,应当综合看待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学校牢牢把握住“学段育人要求”“专业引领”“吃透课标”“诊断学情”“抓好习惯”“模块考评”等几个方面,就是抓住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牛鼻子,这样教师才能在课程改革中主动寻求蜕变,促进自身专业主动发展,使之能够主动适应课程不断发展,切实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陈松信系闽南师范大学泉州市洛江区附属小学校长)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