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美在何处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3-16  阅读:次   |
42.9K

  北京冬奥会上演的精美绝伦的“中国式浪漫”和“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久久难以忘怀。

  蜿蜒壮美的“雪长城”,诗情画意的奥运场馆“冰丝带”“冰菱花”“雪如意”和“雪游龙”,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首钢“大跳台”炫酷赛道,憨态可掬的吉祥物冰墩墩……这些中国元素,成为北京冬奥会的独特标志。开闭幕式极具中华美学精神的场景与现代化表达,让北京冬奥会举世瞩目。可以说,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场世界冰雪运动的体育盛会,更是一个别开生面的美育融合大课堂。

  中国式的浪漫审美

  把第24届冬奥会开幕时间2月4日与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重合对接,这样的创意设计不只是数字上的巧合,更是古老的立春寓意与现代美学表达方式的紧密结合。

  代表90个国家的“小雪花”,在蔚蓝的夜色中翩翩起舞,共同构建、汇聚成奥运五环下的“大雪花”;用不点火替代点火,用微火取代大火,主火炬极具中国美学精神的意象点火在全世界观众心中“熊熊燃烧”了起来。这些创意和设计,充分践行了“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理念和“一起向未来”的冬奥口号,深刻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展现了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及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的中华美学精神,也是“大道至简”“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在艺术上的体现……而这些都是中国价值观、哲学观、世界观的意境表达。

  力与美的深度融合

  随着7个大项、15个分项和109个小项比赛的有序展开,各国运动员们也展开了力与美的角逐。作为冬奥会“高危、高难、高技能”项目的自由式滑雪、单板滑雪、跳台滑雪和高山滑雪,无疑是技巧、速度与激情的完美结合,不仅需要运动员有非常好的速度基础、非凡的胆识和勇气以及超凡的身体平衡能力和空中控制能力,更需要有身体姿态上的美感表达。

  美的创造和表达,从来都是控制和自由的结合、力与美的融合,这些在花样滑冰项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速度、力量、技巧和美感相结合的运动,花样滑冰是音乐引领、技术编排、造型设计、表演风格等要素的集中展现。对于花样滑冰而言,音乐是灵魂,舞蹈是血肉,技术是骨架。比赛中,选手的舞姿动作、技术技巧与情感表达,都是在音乐的节奏、旋律、歌词等引导下完成的,其契合度、精细度和理解度便是衡量各国选手竞技水平的依据。

  在选配音乐上,各国参赛团队通常要考虑选手的性格特点、技术优势、表演风格、形象塑造和艺术表达等因素。比如,中国运动员金博洋的《卧虎藏龙》,彭程、金杨的《夜宴》,王诗玥和柳鑫宇的《千里江山图》,他们的服饰造型,加上委婉流畅的中国风音乐,让全世界观众都能看得懂。因此,运动素养、音乐素养、人文素养、合作能力以及大赛经验,常常决定着花样滑冰运动员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

  美的精神超越

  伴随胜利凯旋的《欢乐颂》和杨柳依依的《送别》,穿插河北阜平孩子《奥林匹克会歌》的首尾呼应,致敬北京双奥的《我和你》与《雪花》……这些都让北京冬奥会的理念得到具体生动的诠释。在闪耀着中华美学光芒与现代科技元素的美育大课堂中,广大青少年点燃了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也收获了审美和人文素养。

  考查青少年的学习效果和理解高度,离不开检验他们多学科融合与运用高阶思维的能力。北京冬奥会的真实问题与情感参与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北京冬奥会是如何做到一体化设计的,开闭幕式表演又是怎样展现中华文化价值与奥林匹克精神统一的……这些都涉及表现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如何在美育课堂落实的问题。

  赛场外组织有序的赛会安排、温暖贴心的志愿服务、中国人民的热忱友好,也可视为中华美学精神的坚守。正如18岁的谷爱凌在获得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金牌后所言:“体育是向真、向善、向美、向爱、向和平的大团结。”

  北京冬奥会在给我们带来速度与激情的同时,也带来了力与美的统一和更多的精神启迪。

  (作者许洪帅系中国教科院体卫艺教育研究所艺术与国防教育研究室主任,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美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GYH22020011]成果)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