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你会命题吗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3-17  阅读:次   |
42.9K

  蔡德清老师的新作《命题有道——中考数学命题研究》,封面鹦鹉螺壳的螺旋是如此的优雅,犹如黄金螺线,不由让人浮想联翩。我想这一定是作者念兹在兹的“道”,是命题的起点,是本源,是规律,是模式。

  德国数学家亚瑟·恩格尔说过:“创造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远为困难,创造问题几乎没有什么一般的准则。”本书是作者的一大步,也是命题的一小步。伏案研读,本书既有诗意的阐述,更有严谨的论证、科学的创新,它不仅是一本命题的专著,更是一个命题团队的梦想,一批命题课题的成果,一众命题技术的提炼,一个命题学习的平台。

  作者参加中考命题近20年。10年前,多次在省中考命题培训会议上介绍富有莆田特色的中考数学压轴题,特别是“合情推理”“数学活动”“新定义”等几何压轴题,体现了试题的新颖性、创新性、思想性、导向性,得到省中考数学评价组的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我也多次邀请他为福州的教师作命题培训,他说命题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命题不好玩,但要把命题玩好。好的题目与好的爱情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心灵的敞亮与对话,是生命的相遇与唱和。因此本书是命题者的心声,在本书中,我看到作者的坚守与情怀。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考试评价作为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上我们对考试的研究要走在前面。随着“双减”政策、五项管理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数学教育必须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目前对作业的认识与管理比较混乱,特别是很多教师认为不需要自己设计作业或命制试卷,只要依靠校外教辅或别人命制的试卷即可,导致“依赖心理”和“拿来主义”盛行,很多教师作业的设计能力、命题能力每况愈下。

  命题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又富有创新的工作。着眼未来的中考改革,关键是考什么,为什么这样考?如何创造性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考试评价过程,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特别是“双减”政策之下,你会命题吗?你会设计作业吗?或者说你能否用命题的视角去设计更有价值的作业?我想,这些既是问题,也是课题。加强命题研究、完善命题技术、促进命题规范、提升命题质量成为作者的初心与梦想。

  从2010年开始,作者带领团队以课题的形式系统研究中考数学命题,从子课题、市级课题、省级课题、一直到教育部重点课题。特别是他主持的2017年度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中考数学命题模式研究”带动了莆田、福州两地的命题研究,组织两地教师命题比赛、命题研修,推动两地教师的交流协作、共同成长。

  据了解,该课题为福建省第一项初中数学教师研究的教育部重点课题,也是福建省第一项关于考试命题研究的教育部重点课题。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21年6月在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召开的课题成果公开报告会暨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成果推广会,以“命题的力量,时间的礼物”为主题,受到多位专家学者、与会教师的高度赞扬与肯定。本书也是课题研究的成果、团队智慧的结晶。

  要了解一朵花,就得非常细心地去观察它的根、茎、叶,去欣赏它的色彩,感受它的芬芳。命制一道试题,我们就必须研究它的立意、情境、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素养等。

  本书第一章介绍了命题研究的内容与方向,从宏观理论上介绍了命题的策略、方法、技术等。第二章对中考数学压轴题作了全面阐述,让读者明白压轴题的结构特征与命制方法。从第三章至第九章,每章都指向一个命题策略或一类试题结构,每个案例都是一份命题作品。第十至十一章作者侧重于“新定义试题”“结构不良试题”“数学文化试题”等创新题型的命制规律总结。

  因此本书不仅有深入浅出的“命题理论阐释”,更有众多的“命题实践案例”。每一个案例都揭示了一道试题完整的命制过程,对经典案例的“画龙点睛”,构成了一幅幅对命题解读的立体图景。研读这些作品,透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旨在培养读者的命题意识,提升读者的命题能力,提升命题的科学化水平。

  无论是教研员,课题组,还是福建省蔡德清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作者通过课题搭建研究平台,通过命题比赛与研修培养一支命题队伍,孵化一批命题成果,成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理论性,较强的操作性、推广性。

  因为命题的抽象性、复杂性、创新性、不定性等,要求我们的阅读不是一般意义下的阅读,而是需要实践与反思,交流与提升,并且要走进命题人的内心世界。正如作者所说:“命题不是一项观赏性的运动,想学会命题就必须自己动手,亲力亲为。”

  当你打开这本书时,我想把扉页中的一句话送给你:“勾股树下,落叶为泥,护根成才;命题路上,花开为景,芬芳成诗。”

  (作者唐羊系福州教育研究院原数学教研员)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