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雨花台区:创造区域作业新样态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3-27  阅读:次   |
42.9K

  “双减”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教育回归本源。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为了实现“双减”的坚实落地,在全区中小学推进“雨花好作业”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一批颇有亮点的作业新样态,并以此为支点,营造适合每个孩子自然从容生长的教育生态。

  聚焦调研,以价值认同为起点

  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开展《好作业设计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两千余份。同时,调整、优化教学视导中关于作业设计、布置与批阅反馈等方面的要求,形成新的教学工作视导方案,并开展“作业设计”主题教研72场。最终通过数据分析与实践印证,整合区内教师在作业设计与作业管理方面的三大问题:对于作业功能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作业来源以“一辅”为主,相对单一;作业方式以传统纸笔练习为主等。

  由此,雨花台区对“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与管理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并提出“雨花好作业”,其内涵是“一核三新”。“一核”即“雨花好作业”的核心价值,是以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核心追求,以“育人为本、适切为先、进阶为要”为基本内涵,以“作业让成长可见”为愿景,为学生设计“最适合的作业”。“三新”即“新理念、新支架、新评价”。“新理念”是作业观的改变:矫正作业认知,从“教学小作业”走向“育人大作业”,帮助学生提升能力、涵养品格,服务终身成长;优化作业结构,从学生的真实状况出发,作业结构层次鲜明、满足个性、样态丰富、指向生活;更新评价机制,引入多元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等,通过对学生不同要素、不同阶段、不同能力的全面评价,搭建立体全面的评价模型。“新支架”是教研员的引领:导向作业设计逻辑起点的“引导性支架”,整体规划单元作业结构的实践性支架,直观展示作业分层设计思路的示范性支架,明确作业分层实施方法的提示性支架等,引导教师自觉、科学、创造性地设计好作业。“新评价”是区域性的探索:将达标作为评价的基点,成长作为评价的目标,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构建“渐进达标成长、自我相对成长、反馈增益成长、多变量推论成长”等作业评价新方式。

  赋权赋能,以四大行动为锚点

  在“雨花好作业”的引领下,我们以四大行动为锚点,准确定位“双减”背景下的区域作业设计与管理创新变革。重在赋权学校自我管理,赋能教师专业成长,赋能学生从容生长。

  一是深度教研行动,以南京市“双减”工作重点实验项目“‘雨花好作业’:区域中小学作业效能提升的实践研究”为抓手,设立一批子项目,通过学校自主申报、区域审核的方式,确立了项目研究基地学校,开展上下联动的整体深研,形成作业改革的区域实践场域。二是设计能力提升行动,通过开发教师培训融合式、长程式的培训课程,对教师进行作业设计、评价、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培训。组织开展学科主题教研、作业设计展评、“雨花好作业”经验分享等活动,全面提升全区中小学教师作业设计能力。三是管理能力提升行动,组织指向学校管理者的专题研训,举办“雨花好作业”管理者沙龙,开展作业管理主题的开放日活动等。健全学校关于教师作业设计的保障机制,形成校本化的作业改革管理体系。四是成果凝练行动,培育一批建设中的亮点学校和优秀教师,形成系统性、校本化作业变革的“雨花范式”。

  创新样态,以成长进阶为追求

  通过“雨花好作业”的行动推进,各校基于作业的不同功能精心设计“诊断性作业”“巩固性作业”“迁移性作业”,创新作业样态,打破知识与真实世界的界限,通过作业让学生体验知识在真实世界的运作,明晰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实现成长进阶,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

  作业在三方面实现了创新。一是打破边界,从单一封闭到自由开放:学校的作业不仅停留在本子上、教室内,更是把学生引向更丰富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完成有挑战性的设计操作类、开放型、探究型、活动类、合作题等作业中,实现学习内驱力的激发以及综合思维的拓展。如,设计跨学科主题作业、融创类作业等,指向知识的迁移和创新。二是分层设计,从共性泛化到个性需求:学校基于学生的自主性开展了与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相匹配的作业模式优化。如通过菜单式作业、“问题单”等形式,让学生在作业内容和作业数量上可以进行自主选择,同时引领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呈现思维的过程。三是多元评价,从统一要求到因材施“评”:如南京市雨花开发区实验小学设计了“K星之旅个性化学习评价系统”,通过信息化平台,设计具有差异化特征的评价标准,对每一名学生自我发展的起点以及发展的增值进行评价,从而检验与保障学生作业的实效性。

  “雨花好作业”,以“育人为本、适切为先、进阶为要”,为学生自主学习赋能,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认知,从而不断走向深度学习和品质学习。

  (作者张红系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