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科技实验小学“志造”文化探索与实践
科技“新星” 从这里升起 ——江苏省徐州市科技实验小学“志造”文化探索与实践
江苏省徐州市科技实验小学创建于2004年,是江苏省首批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众多家长的赞誉。这要从学校“志造”文化的探索与实践说起。
立足“制造”融合国家课程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创新的核心。学校依托徐州重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的区域优势,聚焦制作文化,有机融合国家课程,通过三个层级完善课程设计:“制造”——重在手工体验,培养基本技能;“智造”——融科学技术于制造,实现创新性与智能化;“志造”——对家乡制造资源进行课程化转化,重在精神塑造。
科学学科:以知识概念、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进行区分,梳理了分段目标体系。强调学生的学习表现、基于场域的实践体验和科学思维的培养。
语文学科:在“新教学”的教育理念下,调整选文顺序,整合单元,设计学科融合案例。低年级着重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究精神;中年级以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动手能力为主;高年级强调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数学学科: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连接实践场景,帮助学生从数学的视角理解项目主题。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道德与法治学科:以徐州市“教育学南通”创新型实践项目为载体,借力情境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要领,探究“创设—浸润—延展”的课堂范式,改善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着力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科技自信与报国情怀。
目前,学校设计融合案例共35个,其中语文学科10个、数学学科6个、英语学科6个、科学学科3个、道法学科3个、美术学科3个、信息学科3个、综合实践学科1个。设计并完成的活动案例有“生命的木轮车”“战地黄花”“大国速度”“探秘能量转化”等。
致力“智造”营造沉浸式育人场所
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在标志和物质基础,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学校用心打造“114”主题场馆群,即一院一厅四廊的校内物型文化建设,打造沉浸式育人场域。
一所包含机械探究实验室、格物智创工作坊、材料塑型设计室、人工智能探究室、虚拟现实模拟室、综合造物工作坊的少年科学院,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使微观世界宏观化、平面世界立体化、抽象世界具体化。一座集声光电、星空星座、“三风”文化、航天精神发展史、科普知识、开放书吧于一体的多功能科技大厅,是可供学生查询科技知识、读书养志、动手操作、体验能量转化等的多功能综合育人场所。科普、科幻、科探、科创和技术变革的横纵4条空间文化廊道,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家乡工业化变革,体会技术革新为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大国工匠”的家国情怀。
聚焦“志造”开展特色研学活动
坚定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为了提高“志造”校本课程的育人能力,实现多元化发展,学校精心打造了“志行万里”研学课程。
学校积极主动地与校外教育基地合作,徐工集团、徐州博物馆、张伯英纪念馆等地都留下了学生研学的身影。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学校转变思路,采取线上研学的模式,设计了走近武汉“火神山”之小型挖掘机等研学方案,通过网络资源进行研学,利用废品再造挖掘机。充分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开展“廊道文化”的综合实践课程。结合课后服务的时间,开设了31个社团,形成科小独有的“4+X”“远志课程”,覆盖全员,让学生自主选择、个性发展。
在“问道养正”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志造”文化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乐制、敏智、立志”的育人目标。以“问道养正,远志铸魂”为核心,打造了具有“三匠三心”的教师团队,在徐州市“四有”好老师团队建设中期考评中荣获一等奖。教师承担的省市区级课题顺利结题6项,有42篇研究论文在市级以上发表或获奖,3名教师荣获区第二批“带头优师”称号,4名教师入选“强国金牌微课”。近5年间,共计1000多名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WER华东地区公开赛3人包揽了冠亚季军;在WER世界锦标赛中获一等奖6项,排名位居全市榜首。
面对一面面旗帜、一块块奖牌,莘莘学子在徐州市科技实验小学这片沃土上,沐浴着“志造”文化之光。18年来的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播洒的心血和汗水,浇灌出了一颗颗耀眼的科技“新星”,这是学校教育成果的真实写照。
(高洪波 吴雨桐)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