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中考命题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聚焦省级中考统一命题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对中考命题提出了确保试题正确政治方向、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命题、科学设置试卷难度等要求,并进一步提出中考命题要减少记忆性试题,增加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坚决防止偏题、怪题,促进有效考查学生综合素质。
北京市从2008年开始中考全市统一命题、各区分别阅卷,2015年开始启动中考命题改革的探索,在“三个注重”(注重全面考查、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注重对发展潜能的考查)和“四个考出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出来,把学生的自信考出来,把课堂表现考出来,把实践能力和阅读能力考出来)命题理念的指引下,不断优化试卷结构和试题设计,发挥出中考试题对学校日常评价和教学改进的正导向作用。
北京市中考试题的特点与导向
近年来,北京市中考的试题命制体现出四个鲜明特点。
坚持正确导向,落实立德树人。试题始终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放在第一位,着力体现学科的社会价值,增强试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落实学科育人价值。例如,2021年化学卷第27题,以“碳中和”为情境,从能源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两个角度设计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2021年语文的作文题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话“人就像一粒种子”作引子,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将“做一粒的种子”补充完整后进行写作,彰显了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教育理想。
把握学考定位,考出课堂表现。北京市中考命题试卷准确把握“两考合一”的基本定位,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关注课堂学习过程,减少机械记忆试题,适度增加概括论证、分析解释类试题,重视对学生概括关联、说明论证等高阶学习理解能力的考查,检测课堂学习效果。例如,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均通过对教材中原型实验解决方案的分析论证,考查学生对变量控制思想的学习理解水平。
坚持素养立意,凸显实践应用。试卷突出核心素养立意,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将核心知识、学科思想融于真实问题解决中,突出对考生应用核心知识、思想方法和关键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逐步实现从考查“解题”能力向考查“做事”能力的转变,体现实践应用。例如,2021年道德与法治卷第17题,通过南水北调中一滴水的自述,以鲜活素材温润心灵,引导学生认识到移民群众、工程建设者、运行管理者等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无私奉献和责任,进而从提出节水措施的角度,考查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引导学生珍惜资源,提高节水的意识和能力。
重视实验探究,体现创新精神。重视实验考查,物理、化学、生物试卷中关于实验探究的考查始终保持较高的占比。试题从多角度、多层次设计问题,既考查学生在简单变式情境中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归纳概括实验结论和反思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也考查学生在陌生情境中获取事实和证据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证据推理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提出解决实际问题初步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实现对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评价。例如,2021年生物卷第31题,以甜椒生产过程中灌溉方式的实验探究为背景,从变量控制、数据分析、测定指标等方面,多角度综合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中考命题对初中教学改革的启示
中考试题对初中教学具有指挥棒效应,对初中各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促进作用,具有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和以评育人的功能。作为教师,如何顺应中考改革导向,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丰富教学方式,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中考试题以核心素养立意、重视实践能力、体现创新精神等命题改革方向,这启示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形成学科思想方法,指导学生解决生活、生产实际问题。教师要改变原有仅基于知识逻辑组织教学内容、按“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设计学习路径的单一教学方式,要根据内容特点、学生情况选取适切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近年来,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基于实践活动的教学、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改进、项目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初中教学中,丰富了教学方式,促进了教与学方式变革。
其中,项目学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项目学习让学生解决复杂问题或完成综合性任务,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区、学校在开展项目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北京市海淀区近年来持续开展项目学习的实践探索,不仅在数学、化学、生物、历史等学科形成了优质项目学习案例,还开展了跨学科项目学习实践,并在学科教研课程中开设了“项目学习教学研究与指导”必选课程,发挥区域研究成果的引领、辐射作用。
关注思维品质培养,提升课堂活动质量。中考试题关注课堂学习过程,重视对学生概括关联、说明论证等高阶学习理解能力的考查。这启示教师要关注对学生学习理解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改变教学中忽视知识的生成过程、只关注“是什么”而忽视“为什么”的现状,改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凭经验、凭感觉,缺少理性思考、逻辑分析的现状。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将课堂活动优化设计的关注点从活动形式是否多样、活动过程是否顺畅等表面问题,转向活动能否让学生的思维深度参与、能否促进学生内化理解、能否使学生获得多元收获等深层次问题。
教师对课堂活动优化设计关注点的变化,引起了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行为的系统性改变。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从对学科知识结论的静态理解发展到对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的核心素养培养价值的动态、功能态理解,对学生认识从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发展到探寻学生问题解决的思维机制、探寻学习表现的影响因素,从而引导课堂活动的优化改进。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注重设计能体现思考过程的问题,设计评价性问题、反思性问题,提升学生面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的意识,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落实对思维品质的培养。在教学实施时,教师应更加关注师生对话的品质,不仅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观点,还要关注对学生观点的概括、针对学生的观点提出新的问题或给出新的证据,促使讨论或活动进一步深入。同时,教师应更加注重对核心思路、思维方法进行概括、点拨,促进学生进行认识反思。
优化作业设计,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中考命题改革不仅引领课堂教学改进,也对作业设计优化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在作业内容的设计方面,教师开始探索将教学目标转化为评价指标,基于评价指标选取、改编作业题,确保作业题能够紧扣核心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差异化需求。在作业类型方面,教师应探索设计基于情境、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探究性、实践性作业,借鉴项目学习的启发,设计基于项目任务解决的单元长作业。在作业反馈、指导方面,应基于评价指标的作业反馈,提高作业反馈的针对性;并立足整个单元,对课时作业持续跟踪反馈,指导学生加强反思,形成较为稳定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初中课程教学改革,应与中考命题改革同向同行,教师应依据课标、紧贴教材,精准把握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精细安排课后作业及实践活动,改变重复性、机械性训练的教学现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达到课内提升教学质量、课后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
(作者支瑶系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中学化学特级教师)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