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双流中学九江实验学校 新思路新探索铸就优质学校
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氛围优雅,书卷飘香。坐落在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的双流中学九江实验学校是一所由双流区教育部门举办、双流中学领办的高起点高标准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学校以“弘德、博学、创新、致远”为校训,在“激发活力,成就梦想”办学理念引领下,全力建设“传统文化显生动,现代观念化行动,国际视野促联动”的名校,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道德自律、基础厚实、身强体健、热爱生活的梦想行动家”。办学三年,即成功创建“成都市新优质学校”。
课程建设
四个维度孕育的姹紫嫣红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学校课程设置的灵魂。课程建设作为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自建校伊始就以顶层设计、逐步实施、夯实过程、构建体系的工作思路,坚持探索、建设和推进。
学校根据“弘德、博学、创新、致远”的办学理念,将课程建设整体架构为“梦动课程”,从“德性筑基、智性增知、劳体促能、心灵悦美”四个维度将学校所有课程整合为四大课程。
德性筑基课程:包括必修课程的人文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和选修课程的社会实践课程,在其他课程领域通过学科渗透和学科活动实施德育。旨在培养品德高尚、有社会责任心、敢于担当的学生。
智性增知课程:包括必修课程的语言与文学、数学、科学、技术、人文与社会和选修课程的知识拓展类、兴趣特长类课程,通过必修课程培养基础性学力、选修课程培养发展性学力,提高学科的学术能力。
劳体促能课程:包括必修课程中劳动、体育与健康和选修课程的运动健身类、职业技能类和社会实践类课程,让学生至少掌握一项体育技能,身强体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喜爱实践,善于把知识、劳动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灵悦美课程: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有艺术审美能力。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心理健康;兴趣广泛、有自己特长,掌握一项艺术技能;视野广阔,明确人生方向,会自我规划并付诸行动。
随着课程建设及改革向纵深推进,原有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丰富,学校已开设选修课170多门,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选择。
例如致力于艺术教育的心灵悦美,配足专业音乐、美术、书法教师;成立合唱队、管弦乐队、民族舞蹈及运动舞蹈队;积极开展异彩纷呈的艺术活动,如艺术节系列活动、广播体操大赛、主持人大赛、舞蹈比赛、合唱比赛、绘画比赛、书法比赛、美术展活动等。
致力于劳体促能学以致用,组建了四大球队,推进家庭、学校、社会三类实践活动,如烘焙、烹饪、蔬菜种植、3D打印等。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育劳动活动,如气球文化体育节、秋季运动会、春季运动会、障碍接力赛、爱心义卖活动、地球日活动、生活垃圾分类活动、种植园活动、植树节活动等。
学校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组织了心理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心理咨询室面向全校开放,发挥“心灵驿站”作用;还聘请心理教育专家来校指导。
为确保课程建设在教师层面具有可操作性,学校强化了实施过程监管并指导教师从五条主要路径开展工作,即:体验式德育浸润修身、导师式生涯发展指导、普及式健康审美熏陶、实践式劳动科技教育、本域化巴蜀文化传承。
每学期,学校通过举办文化艺术活动、学生作品展览、汇编教师选修课课例、编辑推送课程建设微信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示教师课程建设能力,检验课程建设整体成果。
课堂变革
生动益智催生的天光云影
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学校聚焦深度学习,聚力高阶思维,聚情以生为本,深入研究并大力推广“235生动益智课堂”。
立足本源夯实基础。改革之初,学校从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布鲁姆分类学习法”入手,提高思想站位,更新教学理念,坚决摒弃“一讲到底”“一问到底”的教法,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向“以教学评一致性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真正把“教堂”变“学堂”。
为了保证“235生动益智课堂”形态变革的科学性,学校针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实施状况予以了调查研究。对各学科大量听课,对学生大量调研,对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此外,对忻州、漯河、衡水、石家庄等地名校的课堂形态予以学习借鉴,结合校情生情,学科组教师广泛讨论,邀请专家学者论证,最终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生动益智展课堂新貌。“235生动益智课堂”基本操作模式为:“2”即两阵地,具体指课内、课外统筹兼顾;“3”即三维度,具体为“教学评一致性”在教学中充分应用;“5”即五环节,具体为课堂五步教学法:预习反馈(3分钟)、情境引入(1分钟)、互动教学(25分钟)、归纳小结(3分钟)、强化巩固(8分钟)。“生动”即强调教师必须营造学习氛围,构建真实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主动、活动、心动、情动、手动”。
“235生动益智课堂”不是对以往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对课堂的重新审视和重构;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五育并举”、相互促进,把核心素养培育有机融入到每个环节,融德于情、融学于境、融思于问、融教于评,以此提升教师“教”的素养、“教”的艺术、“教”的品味,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丰富“学”的内涵、创新“学”的方式、探索“学”的评价。
具体而言,教师把课改理念实实在在外化为行动,精准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全学科推行学历案,学习方式引入合作式、项目式、探究式、任务式等,及时训练、及时评价、及时小结,落实“双减”政策设计个性化作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线上线下学习资源。
师生在“235生动益智”课堂中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学生自主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创新性学习、挑战性学习逐渐呈现,这种新样态让育人真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学习乐了起来,教学相长、高效互动得以良性发展。
全方位聚力保质量。学校开展了“235生动益智课堂”模式下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以课堂为主阵地,以集体备课活动、观课议课活动、跨年级借班授课活动、教法研讨活动为抓手,切实转变课堂形态,提高课堂效益。
教务处对全体教师的教学执行计划情况、备课教案、教学反思、听课记录、作业检查批改进行检查和评定,对教学检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向教师及时反馈,以改进教学工作,推动生动益智课堂建设。
学校定时组织组内赛课、校内赛课。开展“同课异构”“异课同构”“同课同构”赛课活动,通过人人献课、人人听课、人人评课,以赛促学、以学促评、以评促研、以研促建。
通过三年来的躬身实践,“235生动益智课堂”以“教学评一致性”课题研究为主线、践行学科全面育人为根本、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改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课题研究
深入肌理沉淀的渠清如许
全员教研的教学日常。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必要途径。学校以主动承担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这一“关键事件”为契机,聘请龚亚夫、文卫星、王秉蓉、李建荣、杨惠等学术专家及区教科院学科教研员等来校指导。教师们深入阅读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有关“教学评一致性”的书籍,大力倡导“教研工作日常化,教学常规教研化”。全员教研,全科教研,促进了教师成长,提高了课堂效率,丰富了学校内涵。
在区教科院的统筹下,学校参研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实践研究”子课题“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的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研究”与“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的课堂学生学习行为研究”。此外,全面推开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学历案编写及运用。
目前,各课题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就。学校已形成学习心得集、讲座报告集、阶段性研究报告集、各学科学历案作品集等物化成果。教师各类教研论文获奖总计130余篇。
注重培养的强师固本。学校通过“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两大抓手,在政治素养、理论素养、学科素养和育人素养培育上持续发力,致力于“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专精能广、乐观积极的梦想行动派教师”。除教学常规严格落实“六认真”、备课要求“三备二改一案”、作业设计做到“三练二补一巩固”、教研做到“五定一赛”外,还以“四大行动”让每名教师的个性、特长有充分彰显的机会。
同时适时“专家引领启智”,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和学科教研员来校指导或外派教师参加高端教研活动,搭建各层次的教师成长平台。推进“名师培养领航”,以定期例会、经验分享、精英讲堂、课例解剖、读书感悟等为抓手,将“名师培养工程”逐步打造为优秀教师的成长地、骨干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
作为一所新体制学校,双流中学九江实验学校在“三课”建设上不断发力,大胆探索,改革不止。质量得到提升,特色逐渐彰显,课程走向丰富,文化渐趋凝聚,师生迅速成长。2021年的中考实绩证明了课堂改革的成效。
回望三年发展之路,双流中学九江实验学校以全新体制催发出蓬勃力量,坚定了理想,激发了活力,充满了生机。面对新形势,学校将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提升新格局,思考新方法,落实新举措,坚持规范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矢志不渝地向优质名校孜孜前行。学校也将永远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立足新起点,展示新作为,谋划新未来,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继续谱写学校发展的新华章。
(左华全 席向东)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