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4-29  阅读:次   |
42.9K

  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当前最为热门的话题是“双减”。“双减”是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大举措,它的推进力度是空前的,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广泛和巨大的。“双减”一方面要减轻学生在校学业负担,另一方面要减轻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历史性话题。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为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教育部先后发布了多个文件。当前正在实施的“双减”政策,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它所涉及的不仅是学校教育,还有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减负”不仅要减轻学生负担,还要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与家长心理压力,让他们摆脱升学竞争的焦虑,使整个社会升学竞争降温,从根本上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教育生态,让教育真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回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来。

  “双减”着眼幸福教育生活

  随着“双减”的深入推进,我们可以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新教育实验提倡素质教育,本身体现了“双减”的目标。我认为,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所提出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富有个性化地回答了什么是素质教育。

  问素质教育是什么,首先必须回答教育是什么,据此才有充分的学理依据、有坚实的学术支撑。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就是生活,学校就是社会。他的学生陶行知说,社会就是学校,生活就是教育。陶行知发展了杜威的思想,进一步突出了生活的重要性,强调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生活就是教育,阐释了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就在生活中,人在生活中受教育。通过教育,人变得更完善,生活变得更美好。“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一“过”,非常重要,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的“在”,是本源性的生命活动。教育就是生活,受教育即过生活;生活就是教育,而不仅仅是符号化的书本知识学习。我们在生活中感受教育,也因教育而深化生活感受,并以自己的行为,让生活变得好起来,让社会变得好起来,进而让我们自己有一种获得感,有幸福的体验。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享有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不是日常柴米油盐的生活,而是教育生活。教育生活有个重要的标志,即关乎人的精神成长,引导人从自然境界不断走向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达到精神的自由。

  教育生活赋予人一种切身体验,一种源于内心深处的幸福感。幸福,首先要让人有一种快乐的感觉,但它又不仅是生理的快乐,还包括社会维度的内涵,有文化的意蕴、道德感和美感。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源于学生的成长幸福。所谓教学相长,便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这是一种生命的彼此成全,享有美美与共的幸福体验。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要建立一种教育常态,从源头上杜绝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自觉践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共育

  在“双减”实施过程中,难度最大的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匹配。家长对“双减”的接受程度,决定着“双减”的效度乃至成败。如果家长从一开始就配合学校教育,教育观念端正,着眼点不在考多少分,而在孩子的全面而有个性化的发展,旨在让孩子过一种幸福的生活,让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有完善的人格建构,能够生动活泼、身心健康地发展和成长着,那么家长就不会有那么多焦虑,就不会让孩子在一个又一个校外培训机构间疲于奔命。

  “双减”深入有效地推行,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困难的,便是转变家长的观念。如果家长的观念不转变,“双减”的持续深入推进就会举步维艰。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高度匹配,家长和教师高度一致、相互协调,教育才是有希望的,“双减”才能真正落实到位。否则,学校教育孤军奋战,家庭教育背道而驰,这样的教育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家长不参与教育、学校教育不能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也不可能是高品质的。

  素质教育的推行也是如此。家校矛盾的根本原因,说到底是教育理念的冲突。如果家长跟教师能达成共识,携手培养学生,辅助学生发展和成长,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更能完善学生人格结构,培养学生德性和健康心理。

  “双减”的目标是为了“增”,即增加教育效能,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师生及家长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江苏省徐州市的新父母大讲堂走进了中央电视台,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其家校共育的经验告诉我们,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与对素质教育理念的接受,这二者是能够达到统一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既是统一的,又是有所分工的。学校教育重在知识教学,系统知识的教学,这是学校教育的强项。当然,学校教育旨在育人,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这些居于首要地位,是伴随着知识教学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家庭教育则是随机的教育,重在孩子人格的培养和审美情趣方面的影响,体现为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传身教,主要内容是教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做事。

  办好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新教育实验强调家校共育,这是把基础教育的改革、素质教育的追求和教育理想的实现,都奠定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升学竞争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家长期盼优质教育,希望孩子在中考和高考中有出色的发挥,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也是一种良善的愿望。区域性推行新教育实验的如江苏省海门市和泰州姜堰区,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较高,江苏徐州的新沂市则是后进变先进的典型。这从一个侧面打破了家长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迷信。

  “双减”与书香校园

  书香校园可以理解得比较宽泛,其实质是学校教育应有的一种状态。学校应该是弥漫着书香的地方,有琳琅满目的图书,有爱读书的教师和学生,校园有琅琅书声。在现代教育理论的话语系统里,以学习者为中心也好,以学习为中心也好,说法可以不同,但学习的主要形式离不开读书。一直以来,阅读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外语和数理化科目而言,读书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只有真正把书读懂读通了,会迁移,能举一反三,才能胸有成竹,做习题或做实验才不容易出错,才会激发出深入学习的热情。

  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中,最为普及、成就最卓著的是书香校园建设。它不仅倡导学生读书,而且倡导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倡导设立国家阅读节,推动全民阅读;编制教师阅读书目、中小学生阅读书目,锲而不舍,不断向前推进。此外,还有借鉴中国古人读书方法的“晨诵、午读、暮省”,使阅读本身具有庄严的仪式感。

  “理想课堂”是书香校园的重要内涵。学生的读书主要在课堂,这就需要营造美丽教室。教室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精神生命成长的处所;教室不是一个权威的空间,而是师生对话的天地;教室不仅是知识增长的地方,更是审美境界建构之所在。在这儿,学生所获得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扩张,还有精神的愉悦、审美的创造。

  书香校园建设在倡导课堂阅读的同时,还注重建立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聆听窗外的声音”“建设数码校区”,是在空间上解放儿童,让学生有自由的天地,有更加宽广的视野,有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既要读书,又不局限于读书;既要潜心读书,又不至于成为“书呆子”。读书的重要性在哪里呢?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人通过阅读获得精神成长,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学校就是通过阅读,让师生进入一个符号世界所描述的精彩美妙的知识天地。教师和学生能够与经典对话,与历史上的思想大师对话,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使有限的人生延伸到更远的地方,发现更为宽广深邃的精神世界。

  真正的教育绝不是应试和高分的模样,学校、教室、课堂都应体现儿童生命成长的美好。美好学习生活的内心体验,这是“双减”所要体现的。不是指向一个旨在完成的知识目标,而是贯穿整个教育全过程的身心成长,那才是“双减”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

  习惯养成是学生在书香校园中获得成长的有力印证。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习惯怎样培养呢?无论生活习惯,还是学习习惯,所有行为习惯的培养,都要贯穿学生日常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并以此受益终身。新教育实验的“一月一事”,正是一种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师生共写教学随笔”,旨在培养师生的写作习惯,也是将读写思结合的习惯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基础教育是为人生奠基的教育,“双减”,让书香校园更为明媚,也让新教育实验的理想更为灿烂。

  (作者叶水涛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