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而幸福的“教育农夫”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5-19  阅读:次   |
42.9K

  我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于1978年走进南京师范大学,就读地理系。那时候的大学生,信仰“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学习”,在那个年代,许多著名教授都在本科生教育的讲坛上,我永远记得毕业于剑桥大学的地理教育家李旭旦教授在一次学生会议上对我们的教导:“你们是师范学校的学生,不要希冀自己成为地理学家,但要努力去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工作40多年来,我从未后悔过自己的职业选择。每天行走在校园,感到十分幸福,面对一批批孩子的成长,眼前仿佛是一片片蓬勃的森林,天天与教师们交流,总感到自己在成长。我相信,教育是农业,我就是一位幸福的“农夫”。

  我的三段职业经历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至江苏省重点中学——位于无锡市的梅村中学。三个月后,因一位老教师生病,我被推上了毕业班的教学岗位。回想那情那景,至今仍心有余悸。当时的我,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市、县两级教研员的指导下,凭着满腔激情,硬是扛下了高三教学的重任。在校内外拜师、四处求学、刻苦钻研中,艰辛探索课堂教学。连续12届高三教学,让我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先后获市、省高中教师评优课一等奖,成为无锡市第一个破格晋升的高级教师。

  重点中学严谨的教风、追求卓越的文化熏陶,培养了我读书、写作的职业习惯,奠定了我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专业素养。在梅村中学工作期间,在郑志远、周秉均等几任校长的指导下,我从一名青涩的青年教师成长为较成熟的学科带头人,并经历了学科组长、团委书记、教务主任、副校长等多个岗位的历练。

  1994年9月,无锡市委组织部把我从梅村中学调至天一中学,1995年2月起全面主持学校工作。在天一中学任校长的24年,我和全校教师共同努力,使学校发展成无锡地区、江苏省一块响亮的教育品牌。学校高水平通过国家级示范高中评估验收,成为江苏省创新人才试点学校,并创办天一实验学校和天一中学国际部,学校的办学水平跃居省内一流,成为江苏省首批高品质高中。同时,学校办学文化在全国有了一定影响,《天一科学院: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探索》获2014年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校园生态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恒者行远,路是一步步走的。40多年的执着探索,让我从一名稚嫩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了省特级教师、省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努力成为李旭旦教授所教导我们的“一个优秀的教师”。

  2018年9月,我进入无锡狄邦文理学校任中方校长。与近百位外教天天生活在同一个校园里,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常有许多工作争论,但在东西方的教育争论和相互研讨中,我有了这样的结论:东西方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未来教育、全人教育,但在教育过程和教学方法上,仍有着较大的差异。由此,如何“既喝咖啡也喝茶”就成为我近几年重要的研究方向。一晃又4年过去了,“阅读外教”“聆听窗外声音”等中外比较教育研究,又有了许多鲜活的故事。

  像农夫热爱土地一样热爱校园

  回顾近30年的校长经历,我常常汗颜。当校长的前十年,尚年少气盛,虽以满腔热情和责任心投入工作,但终日忙碌于各种具体事务中,时常不能令师生、家长们满意。总的来说,那时还是一个思维稚嫩的行政型校长。

  探索是艰辛和跌跌撞撞的。正是在这种实践中,我才逐渐认识了学校管理,理解了教育,领悟到教育是一种慢的事业,教育,真的不能简单。其间,我多次参加江苏省和教育部的校长培训,也有机会数次参加校长团外访,吸取了一些发达国家和许多高品质学校的现代教育理念。

  随着工作经历的增加以及对学校管理的长久研究和深度反省,我才真正认识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那段充满哲理的话:“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在学习—探索—反省—修炼的基础上,近30年在普通高中与国际学校的校长经历,让我渐渐形成了“不把校长当官做”的校长观,努力建设团队和运行机制成为我对学校管理的重要价值追求,也有了“校长应该是校园里的‘教育农夫’”的自我要求:校长要像农夫热爱土地一样热爱校园;校长要像农夫呵护庄稼一样呵护学生和教师;校长要像农夫那样辛勤耕耘,耐心等待作物的成长与丰收。

  我一直认为,学校文化才是掌握学校走向、提升办学水平的真正力量。建设学校精神和共同愿景,一直是我和我的团队工作的重中之重。例如,“敬业奉献、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天一精神”已成为天一中学高位发展的重要力量,生态校园、温馨家园、文化圣园、数字校园的“四园愿景”真实地推动了学校高品质发展。

  因为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我千方百计地倡导“鼓励”的学校文化和“热腾腾”的师者情感,期盼、相信、帮助的教育力量已弥散在学校的教育行为中,激发了一批批学生自我成长的内驱力。

  把课程“种”在校园里,是我数十年的坚持。孩子们每天的校园生活中,不仅应有课堂上的知识学习,还应该有校园中各种充满童趣的活动。天一中学校园里有300多种树,有百草园、生生农场,有许多的小动物在漫步,生态校园已经成为天一中学校园最显著的特点。

  我认为,孩子们的学习与成长,有丰富性才有选择性,有选择性才有更多的个性,由此,我不断推动学校与高校、高新企业和其他高中的合作,共建丰富课程。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课堂改革,近20年来,我把目光聚焦在课堂,让课堂里有更多学生的参与,让学习过程产生更多学生的思考,呈现出“更多选择、更多舞台、更多个性发展”的生动学习局面。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40多年来,与无数家长、教师、学生的交流,使我真实地了解了他们的内心想法。与众多校长同行的交流,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管理经验。我也在40多年中有了一定的“教育行走”的经验,借鉴、吸收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因为这些交流和行走,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写作。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有个习惯,只要在学校,每天晚上巡视完校园后,我都会坚持在办公室读书和写作。几十年点点滴滴的教育思考犹如涓涓细流,渐渐汇成了我关于教育、关于学校、关于学生、关于教师、关于课程等主题的经历性反省。进入国际学校4年,有了天天与外教同行常态研讨的机会,“既喝咖啡又喝茶”的管理实践,使我对多元文化和教育国际化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几十年来,笔和纸终始在我身边。稍有空隙,我便会写下一点思考。我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基于我40多年的实践性探索,对若干教育主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形成了一些教育主张。今年,我会出版《我的教育主张——一位校长的文化思考》,全书约30万字。对这一主题的思考,大约有两个观点是最重要的。

  其一: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面对成长中的孩子,如何看待个性各异的孩子,如何耐心帮助成绩不够理想的孩子,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在我看来,基础教育决不是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把每个孩子炼成钢,而是应确立孩子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从而滋长并强化善良与仁爱之人性;敏感于每个孩子的个性优势并去发现它,并及时地予以个性化的帮助,进而滋长每个孩子对科学或人文、艺术等领域的个人兴趣,进而发展为对某学科、某领域的爱好,乃至内心的无限向往。

  当今天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走向深水区,有一个话题必须正视并深度研讨,那就是“教育是农业,还是工业”?

  其二:我相信,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工业生产过程是一个原料加工、产品复制的过程。工业生产过程可以设计好模式,制定好标准化的流程,能够按照设计者的意志毫厘不差地批量生产出一批又一批标准化产品,而农业生产则洋溢着生命的基因色彩、季相变化与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复杂性。

  相信教育是农业,在教育实践中,就是教育过程与教学方法要反对一刀切,反对标准化,反对简单化;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就是要挚爱每一个学生,承认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科学把握学生成长的规律;就是要提高教育者劳作的精细程度和耕耘的水平,用爱心、细心和耐心守护、帮助学生的成长。

  有人说,未来已来,我不大同意这种说法。但我们应深刻认识到,传统教育必须变革,我们也越来越感受到了,传统教育正在悄然变革中。

  新世纪以来的课程改革,我们吸收了全人教育、自主学习、项目研究、校本课程等全新的教育理念,一线学校常态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未来学校变革”已频频出现在许多论坛和学校项目研究中。江苏、四川等省正在积极探索的“高品质学校”或许就是“未来学校变革”实践性探索的典型范例。

  当我们瞭望世界,我对未来教育、现代课程、优秀教师的资质有了更美好的憧憬:我相信,未来的学校,在校园生活中,学生的眼睛是更明亮的,孩子们的笑容是更灿烂的,现代课程体系必将更加丰富、更有选择性,所有教师更具有同理心和耐心。

  (作者沈茂德系江苏省无锡狄邦文理学校校长、江苏省天一中学原校长)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