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五中“部落共同体”推动学校“和合”发展
“三维”学习小组育人 多元评价激活力 ——厦门五中“部落共同体”推动学校“和合”发展
福建省厦门市第五中学(以下简称“厦门五中”)是厦门市教育部门直属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近年来,学校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组成的“三维”学习小组,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部落共同体”。学校借助“部落共同体”这一载体,并结合办学实践,提出了带有“厦门五中情感”的本土化育人模式,实现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并举,实现家、校、社协同共育,从而为建立“和合”教育生态打下基础。
从学生学习小组到“部落共同体”
厦门五中的四年级(2)班被分为8个部落,每个部落有5到6名成员。在教室后面的墙壁上,贴着每个部落的介绍,内容包括部落成员的姓名、部落名称,还有部落歌曲。这个班级每个部落的名称由学生自主命名,有的叫“南腔部落”,有的叫“好词部落”,还有的叫“好句部落”。
在课堂上,部落成为最小的学习组织。比如,教师进行校本课的教学时,每个章节都会请一个部落来主讲。当一个部落被安排成主讲时,每名成员都会全力以赴,收集资料、做PPT,忙得不亦乐乎,因为大家都明白,要为本部落争光。
现在,课内讨论、分小组做实验、作业检查,教师都会以部落为单位。作为最小的组织,部落成员在课堂上除了自己要学好学懂,还要完成集体任务,长期的合作使大家有了默契,因此也学得更有兴趣了。
传统的学习小组,组长是主角,活动基本是以课业学习为中心,而厦门五中的部落,按照学生的兴趣倾向、学习水平、交往技能等进行合理搭配,小学每个部落为5到6人,而初中通常为6到7人,每个人都是部落的主角,强调每个人地位平等是学校部落的典型特征。
每个部落的“部落长”通过选举产生,并采用学期聘任制,较为固定;学科长选举则采用滚动轮岗制,进行阶段性调整。在小部落里,成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并不是所有的事都听部落长的。现在的课外活动、运动会、班级集体活动都是以部落为单位。
班级的部落还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扩展到学生的生活和娱乐中,如管理班级、组织假日小队活动等方面。周末或节假日,学生聚集在一起郊游和运动,有的班级还玩起了“真人CS大战”。这些活动,让学生们不再独自“宅”在家里苦学,而是让大家亲近自然,释放天性。
教研组激活教学动能,家长小组汇聚家庭教育合力
厦门五中在学生部落的基础上,还形成了“教研组部落”和“家长部落”,这两个部落和学生部落一起,形成“三维”部落体系,也构成了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育人的网络。教师在部落中深入发现学生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提升了立德树人的能力。
近年来,厦门五中在厦门市各类教学质量监测中,始终能在全市名列前茅。这些成绩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的教研组部落与学生部落的“一体化”互动。
集体备课活动是学校教研组部落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学校认为,集体备课能集众人之长、补一人之短,能针对学生的多种问题商讨出多种对策,做到因材施教,被认为是提高教学质量直接且有效的方法。
厦门五中教师严峥说:“我虽然是一名年轻教师,但是在教研组部落中,组长和同事给予我很多指点,这些让我在日常教育中充满自信。”
学校认为,集体备课是一种“勤在课外,精在课堂”“集众人之私成一己之公”的教研活动,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对教师个人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因此,必须抓实抓好。
教学案是学校抓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早在2009年,学校就开始试行这一方法。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积累,教学案已经成为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利器”。
学校的教学案是指教案与学案合一,也是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学校的教学案包括教材知识体系和重难点分析、知识准备、难点突破、知识要点提示、教与学检测、巩固练习、课外拓展等,教师部分还包含了二次备课的板块。学校认为,教学案的推进,就是为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教研组部落合力备课是学校抓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具体流程包括,备课组教师先一起共同分析教材,接下来主备教师写出教学案初稿,备课组集体审稿讨论后,形成教学共识,再由主备教师整合优化形成教学案。最后,教师再进行个性化备课,并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完成后,教师还要写出“教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这些做法使经验得以积累,而教训和问题则被提炼成复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校的备课过程看似非常复杂,但是它发挥了“部落”的合力,其强调规范备课程序、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同伴互助,同时也主张教师发挥个人的创造力。由于发挥了集体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带着感情备课,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极强的针对性,才使教学质量有了保证。
教研组部落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为学校赢得声誉的同时,还形成了“教研组部落文化”。这种文化还有一系列制度来支撑,这些制度包括:教研组部落常规活动制度、读书交流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
厦门五中的教研组部落,除了密切关注教学行为,还关注课题研究活动。学校教师经常开展校本教研,这些让部落共同体成员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得到提升,反过来,教学能力也得到提高。现在,通过课题研究的训练,厦门五中一大批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或是专家型教师。
在厦门五中,一个学习小组就是一个部落,而小组成员的家长们,则对应成立家长部落。每个家长部落通常会建立一个微信群,家长们会经常在群里讨论孩子的学习情况、家庭教育情况。在周末或是节假日,家长们有时会组织本部落的孩子和家长一起开展郊游等活动,孩子们在一起聚会的同时,也拉近了家长之间的关系。
各家长部落每月都要举行一次“圆桌会谈”,即家长部落共同体各成员聚集在一起,对同一主题发表观点、共享经验。当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有困惑时,会主动向其他家长请教,其他家长则会给予相应的帮助。每个部落的家长还会轮流到校内参加志愿服务,如运动会志愿者、交通志愿者、家长讲坛等活动,都有家长的身影。
“捆绑”评价促合作,多元评价推动“和合”发展
现在,厦门五中形成了学校部落、年级部落、班级部落、学生小组部落、家长小组部落、教研组部落、工会小组部落等7种部落形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每种部落都有自己特有的评价方式,且能实现量化。
以班级部落为例,学校设计了“班级和小组部落共同体达标评价量表”。评价量表分为3种,分别针对小学一到三年级、四到六年级以及初中学生。在七至九年级的“班级和小组部落共同体优秀评价量表”中,明确从小组部落、班级部落、家长部落、科任教师部落4个方面对班级部落考核。这就意味着,对一个班级的评价涉及学生学习、教师教育教学、家庭教育等多个要素,做到真正指向“多元评价”。
在对班级部落的考核中,在每个部分又设立了更加细化的评价指标,比如,小组自评记录或成长记录、进步说明等具体项目,都成为评价指标。而这些评价指标,并非只重视学生考试分数,而是从德育、整体合作意识等多方面来考量,从而真正体现了“多元评价”。
小组部落某个成员学习退步了,教师会把整个部落的成员组织起来,一起分析原因。学校要求,在部落里,不能只考虑个人进步,还要考虑与部落成员一起进步,这些得益于学校的“捆绑评价”。学校明确,教师要淡化对学生的个人评价,而要关注小组团体的评价,鼓励学生“抱团发展”。当小组分数达到一定标准时,小组才会得到奖励,这让学生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学校认为,强调在合作中共同进步,就是学校“和合”文化的具体表现。
厦门五中聚焦“部落共同体”,各项评价也围绕“部落共同体”的建设进行,这种评价为办学特色提供了重要的内驱力。学校认为,要以评价促进“部落共同体”发展,学校、年段、班级、科任教师都要以部落为单位建立评价措施。为了把评价落到实处,学校明确无论是哪一级的评价,最后都要进行总结和表彰,真正做到让每个人都能从评价中受到触动。由此可见,学校的评价渗透到过程,真正做到过程性评价。
学校还借助智慧校园信息技术,来提升评价效率。学校建成了“互联网+教师成长记录系统V1.0”和“互联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V1.0”,还打算把班级、年段和教研组部落共同体达标和评优量表建成网络平台,做到长期有效地对各班级、年段和教研组部落共同体建设和活动作出及时评价和表彰奖励,最终逐渐由当前的过程性评价、多元评价升级到增值性评价,真正建立起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学校认为,以多元评价为出发点,通过“捆绑”评价、过程性评价等评价方式,凝聚了个人力量,通过合作,变个人力量为集体的合力,这些成为推动学校“和合”发展的强大动力。
(厦门五中党委书记、校长林雄伟)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