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教育(下)·实践 打开科技创新教育的灿烂星空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5-21  阅读:次   |
42.9K

  近期,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科学教育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早在2009年,南京市教育局就成立了“中小学科技创新学院”,启动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星光计划”,由南京市教研室负责组织运作,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活动课程的品质,为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供专业支持。13年来,南京市教研室以研培学教一体化、全程支持的推进策略,不断提升全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活动课程育人品质,取得良好成效。

  南京市在“星光计划”推进的初期调研中,发现一些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着“替代多、实践少,动手多、思考少,成果多、过程少”的问题,一些学校投入大量经费建成的特色科创资源,只有少数学生参加活动,在活动内容、学习对象、时序安排和评价上缺乏统筹规划,资源使用效率不高,育人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改变这一状况的关键,就是要围绕目标理念、资源配置、课程发展、学教优化与评价促进等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系统建构,使之走向课程化。

  面向每一个

  “星光计划”提出课程育人主张

  南京市在把握教学改革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了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发展的本土主张。

  首先,定准中小学生创新的标尺。科技创新教育要设定合理的目标,目标设定过高,会带来指导过程的“揠苗助长”或让学生“望而却步”。对中小学生来说,发现和认识前所未知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就是创新,让学生亲历探索、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就是价值。

  其次,明确科技创新教育的愿景。科技创新教育要突出引导教师,保护学生好奇心,让心灵的解放成为创新的前提;重视培养思维能力,让科学推理与论证、批判性、创造性成为创新思维的基础;发展动手能力,让学生亲手实践,使他们从“想到”到“做到”。

  再其次,坚持“面向每一个”的原则。科技创新教育要尊重个性化,做到全面全纳,相信人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防止窄化对象、浅化内容;要促进“渗透每一课”,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都要重视激发创新思维,鼓励批判思考;要倡导“融入每一天”,让创造力融入生活,让创意服务生活,体现科技创新教育的人文内涵。

  全方位支持

  助力科技创新课程校本发展

  南京市“星光计划”设立了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基地”,引导基地学校完善科创课程规划,研制课程实施指南,发展科技创新课程,辐射周边学校。主要从三方面推动:

  协同升级科创空间与资源。有科创特色项目、有课程场所与资源是成为“星光基地”的必备条件,市、区、校协力,加大投入,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环境文化改造和实验室建设,完善硬件资源,升级科技创新课程学习空间。十多年来,仅南京市教育局,就以奖补形式投入过亿元。新科创空间资源建设强调新技术配套,重视跨学科功能,优先考虑远郊。例如,南京市小行小学将地铁研究扩展到STEM领域,建设了“地铁教室”科创概念学习社区;南航附中建成校园航空馆,彰显了学校的航空科技文化;远郊的桠溪中心小学和龙潭中心小学,前者将机器人活动与创意制造相结合,建成了设施完善的创客空间,后者的农夫园引入物联网技术,将自然探索、劳动实践与信息技术融合……100多个基地,建成100多个场、室、馆、园,形成了支持南京市中小学生科创课程学习的资源群。

  引导学校完善科创课程规划。“星光计划”在基地考评中,关注是否有立意较高、特色鲜明、切实可行的课程发展规划,要求中远期规划有前瞻性,短期课程发展目标可考核、可评价,特别强调要把科技创新纳入学校整体的课程框架,面向全体学生,融入STEM、创客、在做中学等理念,促进学科课程的整合、延伸、拓展。

  指导学校编制科创课程指南。为避免科创课程文本学科化、教材化、固化,体现课程动态生成性,我们用“单元课程实施指南”来定义校本课程文本,以“先入模规范,再出模创新”的思路推进,给出了指南撰写的体例、结构、要素,乃至具体的撰写要求等,包括资源情境分析、课程目标厘定、课程体系构建、单元活动设计、教学工具开发、教学案例呈现等。文本样态的撰写,促进了教师对科创课程的深入思考,如南京市凤游寺小学的“六足园校园生态实验室”项目,通过课程化设计,形成了“会飞的花朵”“认识蝴蝶”“教室里的蝴蝶”“春日寻蝶”“蝴蝶节”5个跨学科主题单元,提升了课程设计的规范性、完整性、综合性,为以后的课程开发提供了示范样例。

  为教师增能

  把专业发展作为中心工作

  一是帮助教师最快抵近新科技前沿。我们发挥南京的科教优势,通过“100位院士专家进校园”“和老师一起上大学”等活动,让师生共同了解科技前沿知识。我们与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开发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激光雕刻、无人机、物联网等方面的教师培训课程,拓展教师新技术视野。

  二是促进教师领悟课改理念,提升专业技能。我们与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合作,开发教师“做中学”科学教育、STEM教育、基于技术的项目化学习、基于网络的知识创新学习等主题研训活动,以讲座授课、跨学科团队培训、实验室操作等方式,提升教师理解、开发与实施创新课程的专业能力。

  三是教研先行,探索科学教育的模式与策略。理念向教学实践策略转化,教研要先行。我们开发了科技创新学习基本活动样态,包括工程制作模式、实验探究模式、文献研究模式、参观考察模式等,从适用范围、基本程序、实施建议、成果评价、支持系统及特别提醒等方面,提供具体指导培训。南京市遴选了一批STEM、项目化学习等跨学科、混合学习样态的学校科技创新课程案例,通过评比、展示、汇编,推出实践样本,向全市中小学分享推广。

  为学生搭台

  珍视“一念非凡”的意义

  学者赵勇认为,“创作有意义的作品为导向”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绝佳实践。这种“意义”,一方面体现在“作品导引学习过程亲历”,另一方面体现在“成就激发信心”,让学生感受自己“一念非凡”的意义。

  每年,南京市“星光计划”都会组织“五小创新”“创客”“创意制作”等各种个人或团队竞赛,为学生搭建展示创新成果的舞台。竞赛中,学生不仅要提供创新活动的作品,进行现场展示答辩,还需提供工程笔记、研发档案等过程性材料。评委根据过程性材料,对学生文献研究、参观访问、项目规划、探究设计、工程制作、测试迭代等方面进行评价。这被我们定义为学生科技创新课程学习全程的一部分,通过现场展示、作品说明、现场答辩等环节,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作品或服务的价值,更好地理解真实问题解决的社会需求。每一场竞赛的评委,既是评价者,也是激发者,他们通过提问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通过点评让学生发现自己创造的价值。学生每一方面的突出表现都会得到赞赏,如科技创意制作竞赛设置了创意奖、研究奖、演奏奖、团队奖、综合奖等多元奖项,给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的认可。

  如今,六足园、梦想定格社、拆客空间、爱创客、“和鸣·穿越千年的礼乐”等一批南京市小学科技创新特色课程成果在各级教学改革成果评比中获奖,被权威媒体报道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促进了各地学校科学教育的交流与借鉴。中央路小学的“拆客空间”被《2021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推介为中国基础教育40个典型案例之一。

  (作者杨健系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小学科学教研员、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计划”项目组成员、高级教师)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