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对话教学增强思政课亲和力与针对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学主渠道在课堂,如何在思政课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提升育人成效?开展对话教学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与针对性的可靠路径。
对话教学是师生对话贯穿教学进程的教育形态,有利于打破教师单向传输的“一言堂”格局,发挥学生主动性,综合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从而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对话教学具有悠久的教育历史经验。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想求通而又未通、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才去启发,这契合学生成长需求。两宋时期书院兴盛,对话是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及至当代,人民教育家于漪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把对话当作课堂教学常态。放眼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与弟子互相问答,实现知识建构,影响深远。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认为,人的主体是在自我与他者的交流、对话过程中,通过对他者的认识和与他者的价值交换而建立起来的。
思政课教学对话的显著特征在于教师与学生二者地位平等。教学对话平等体现为师生的人格平等,尽管彼此在阅历、知识储备上有所差异,但都是独立个体。部分教师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称为“小朋友”或“孩子们”,以长者自居,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对话的开展。教学对话的内容不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也包括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各种情况和话题。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关注热点、专业背景与思想理论结合起来,把理论话语转换为教学话语,对现实作出有效阐释,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思政课教学对话的主要形式包括现场问答、实践展示、作业讲评等。在现场对话中,教师围绕某种论述或现象向学生提出问题,话题可为固定答案式测验,也可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即时回应,将学生从可能存在的走神状态拉回课堂。课堂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人际关系空间,师生共同创设良好的对话环境,让教学在融洽的气氛中有序高效推进。研讨辩论是教学的重要路径之一,思政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分组讨论活动,在观点的交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应适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和校园,开展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等活动,在实践中培育学生的价值观。实践后形成朗诵、话剧、演奏、歌唱、微视频、诗歌散文、书画篆刻等成果,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介绍,其他学生和教师加以点评。实践展示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探究品质,对话教学有利于升华实践成效,深化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理解与掌握。学生在实践与对话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与生成,领悟真理,焕发生命活力。
论文报告、心得体会等书面作业是教学对话的可靠依托。学生的论文报告往往凝聚着心力与巧思,映照着写作能力、思维水平与思想状况。教师有必要作出回复点评,与学生作一对一交流,肯定优点,匡正谬误,提出改进方向,实现思想理论对学生的精准供给。如果仅仅对学生的论文报告打一个分数,则会浪费对学生进行定向指导的宝贵机会。教师可借此了解学生的听讲态度与掌握程度,发现他们的认知偏差,对有代表性的观点作出回应,解答学生心头之问。师生结成学习共同体,能让教与学更有温度。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线上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一定比重。学生依靠电子终端完成教学过程,缺少外部监督约束,容易出现机在人不在、随意应付的现象。单纯听讲不易让学生保持整堂课的参与热情。教师可对讲授内容进行压缩切割,分成长度适中的模块,把这些讲授模块与学生实践展示、名师慕课、时政视频、典型文章等融合起来,当作对话原料,以对话重构线上教学进程。远程授课平台往往具备留言讨论功能,教师可设置话题,引导学生对虚拟课堂所呈现内容的特定方面作出回应。学生留言既是参与对话互动,也是课堂考评的手段。复合的对话为思政课线上教学带来新气象。
从独白到对话,体现出育人理念的转变,代表思政课教学结构性变革的趋势。思政课教学对话模式作为与独白模式并立的教学类型,其顺利实现离不开教师的能力储备和高校的支持保障。教师应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培养仁爱之心,增进对话能力,做到术与道的统一。学校要对教学对话给予更多关注,打破“独白至上”的教师考评理念,注重发展性评价,为实践教学创造更好条件。通过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努力,提升对话教学效果,切实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
(作者董少校系上海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副会长,本文系2021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创新发展专项研究项目“高校思政课教学‘对话模式’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1-dycx-205]阶段性成果)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