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家庭体育的独特育人功能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进一步明确了青少年儿童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及国家层面对此的高度重视。其中,第十条规定:“国家优先发展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坚持体育和教育融合,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体魄与人格并重,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组织、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近视、肥胖等不良健康状况,家庭应当予以配合。”
作为家长,如何理解体育法对青少年乃至幼儿提出的体育锻炼要求?如何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引导和指导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如何将体育法倡导的精神和行动落实到家庭?这些都直接关系孩子的身心健康,并直接影响孩子在初高中体育科目学业水平考试中的成绩。开展好家庭体育,是贯彻落实体育法的重要一环,是发展群众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所谓“无体育不教育”。青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一个家庭的幸福和一个国家的进步都离不开下一代的身心健康,中华民族的振兴需要我们的下一代有强健的体魄、坚毅的心智、奋进的品质和合作的精神,这些都是体育对青少年发展独具的教育功能。要落实好新修订的体育法,不仅学校要高度重视,社会要全力支持,家庭也需要转变观念积极配合,让体育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家长要更加注重科学合理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孩子对体育的兴趣和热爱,鼓励孩子既“文明其精神”也“强健其体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体育运动已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有的家长依然只关心孩子的知识学习和考试成绩,未能充分重视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终身发展的价值;有的家长看到体育进入学业水平考试,也开始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但方法却是“抄袭”以前送孩子上学科培训班时的做法,将孩子送到校外体培机构进行训练,把体育当成考试来对付,忽略了孩子体育兴趣的培养,忽略了家庭在孩子体育中的作用。在贯彻落实体育法的过程中,广大家长究竟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如何帮助家长在明确家庭体育的基本定位、认同家庭体育的重要价值的基础上,掌握可行的策略和途径,需要学校和体育专业人士提供支持。贯彻落实体育法,也需要引导开展好家庭体育活动。
家庭体育是相对于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而言的,是以家庭成员为主体,以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围绕家庭生活开展的体育锻炼活动。家庭体育不仅是社会体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也是社会生活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共同构筑了青少年儿童三位一体健康教育的立体模式。学校体育是青少年儿童参与体育锻炼、学习运动技能的主阵地;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有益补充,是青少年拓宽体育兴趣、提升运动技能、促进运动交往的重要平台;家庭体育恰恰是连接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桥梁,是帮助青少年激发体育兴趣、养成终身锻炼习惯、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具体而言,家庭体育对于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具有自身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价值:
一是有助于合理安排锻炼时间,帮助孩子补上弱项、形成强项。除了学校,青少年儿童平时在家的时间是最多的,如何充分利用并合理安排孩子的居家生活时间,如何在家庭中引导孩子运动习惯的养成,是广大父母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家长可以协助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体育作业,延续和强化孩子在学校学过的运动技能;另一方面,家长往往更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可以针对孩子的短板和弱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比如孩子的薄弱环节是耐力不够,家长就可以有意识地增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强度,有效提高孩子的耐力水平。也可以针对孩子特别感兴趣的项目,多给孩子提供练习和参与机会,让孩子掌握一项乃至几项擅长的体育技能,形成自己的体育“长项”“强项”。
二是通过营造家庭体育氛围,帮助孩子养成锻炼习惯。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是能将体育融入家风的,能直接影响每一个家庭成员对体育的看法和参与程度。家长除了可以协助孩子开展体育锻炼,更重要的是自己也要以身作则坚持锻炼,用行动影响孩子。疫情防控期间,不少家长坚持居家锻炼,无形中为孩子树立了终身锻炼的榜样,使孩子受其影响也积极参与锻炼。除此之外,家长也可以通过与孩子共同观看体育比赛,相互交流讨论,营造浓厚的家庭体育氛围,激发孩子对体育项目广泛而浓厚的兴趣。比如冬奥会期间,不少家长带着孩子观看赛事,不仅加深了孩子对冰雪运动的了解,也激发了孩子参与冬季运动的热情。此外,与孩子共同参与学校和社会机构开展的丰富有趣的亲子体育活动,也是营造家庭体育氛围、帮助孩子爱上运动的好契机。
三是通过体育运动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谐。体育是最行之有效的人际关系润滑剂。在体育活动中,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长、亲子沟通频次与情感交流都会自然增加,无形中增进了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关系。体育运动是符合孩子天性的活动,也往往在更为开放、轻松、包容的户外环境中举行,孩子更容易在此过程中与家长形成良好的互动并建立稳固的亲子关系。特别是疫情居家学习期间,家庭成员共同参加体育活动,也是释放学习和工作压力甚至是淡化彼此矛盾、缓解紧张关系的最佳途径。特别是通过鼓励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促使孩子减少了宅家玩电子游戏、看电视或电脑屏幕的时间,也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减少了亲子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四是有助于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增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学校体育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往往难以开展长时间、高强度的体育练习活动,如登山、徒步等。家庭体育正好可以弥补学校体育的这一短板。登山、徒步等运动恰恰是磨炼孩子意志品质最为有效的方式,也是很多家庭在周末和节假日会带孩子进行的活动。比如进行登山运动,特别需要毅力与坚持,是锤炼孩子意志品质的好办法。当下较为流行的“长安街骑行”同样是很好的例子,家长与孩子在长安街共同骑行途中,可以相互督促、相互鼓励,共同享受坚持运动的快乐,还可以沿途了解北京的历史变迁和建筑文化。
此外,家庭体育活动还能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比如通过参加社区体育活动或组织不同家庭开展活动,让孩子接触更多样的群体。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制定规则、相互沟通、彼此交流、分工合作,无形之中就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
五是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形成家庭契约精神。无论是动作简单、趣味性强的体育游戏,还是动作复杂、竞技性强的体育赛事,都要求孩子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尊敬对手。家庭体育活动具备引导孩子培养这些意识的良好契机。比如在社区体育活动中,如有年龄较小、技能水平较低的小朋友加入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多一些接纳和包容,同时通过合理分组,共同制定游戏规则,促进不同特点孩子的融合与发展。
此外,体育中的规则意识还可以潜移默化地转化成家庭契约的基本精神。在家庭体育中,家长与孩子可以共同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及奖惩规则,然后在实施过程中相互监督和提醒,这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家庭契约氛围。如双方均能遵守规则,不仅能帮助孩子完成计划,同时也帮助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
总而言之,家庭体育不同于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它有自己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与价值。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既要遵循不同年龄段孩子身心发展规律,讲究科学性,又要注重趣味性,注意保护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热爱。家庭体育的灵魂在“体”更在“育”,即通过有趣有意的“体”,实现亲子之间润物无声的“育”。家长也完全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用心用情的陪伴与引导,帮助孩子培养运动习惯,成为终身体育爱好者。一个形成了体育锻炼氛围和传统的家庭,积淀而成的家风里一定会蕴含自强不息、努力进取的体育精神,这也是体育之外,家庭给孩子的最好财富。
(作者张磊系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北京市人文北京研究基地;本研究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2XN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