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学军中学开发选择性课程,引导更多学生参与综合实践
杭州学军中学开发选择性课程,引导更多学生参与综合实践 拓展课程架起“五育融合”立交桥
“青春社团,爱在社区”实践服务、“用脚步丈量青春”红色研学、“全球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学军青田行”……近日,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公布了一份“琳琅满目”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业单,学生可根据兴趣和专长选择参与。
实践性作业是学军中学“五育融合”校本化实施的一个缩影。目前,该校除学业必修课程外,已构建起一套完善的拓展型选择性课程体系,涵盖学科活动、选修课程、综合实践等课程体系。
据了解,该校围绕学术创新、身心健康、生活技能、领导管理等四大主题,强化课程的“五育”价值引领,开发了180多门选修课。内容既包含代表科技前沿方向的机器人、遥感技术等,也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昆曲、汉服、国画等。其中,绝大多数都配套开发了相应的校本化教材,有20多门课程获评杭州市精品课程。
在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的毕业生小陈的印象中,学军中学的选修课总会出现“手慢无”的情况,高一上学期自己喜欢的大数据基础课瞬间被抢光,到了高一下学期选课时才得偿所愿。
选课在扩面,学科活动则走向纵深。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学校采用“项目化学习”等教学策略,设置“长短课时”学习时间表,丰富课堂样态。“寻找老物件”是该校的一项品牌学科活动。例如在201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历史学科组向全校发起征集。学生褚思齐在家里找到了太爷爷传下来的一个手表修理箱。新中国成立前,这是一家人谋生的手艺,新中国成立后,爷爷进入工厂,修理箱也被封存起来。改革开放后,父亲找出修理箱办起了个体户,逐渐在当地发展成一家民营企业。小小修理箱记录了一家人的变迁,更是一次生动的四史教育。
这场历时8个月的学科活动,全校学生共搜集了600多件老物件,学生除了弄清背后的历史故事外,还要进行演讲比赛,最终成果在西湖博物馆进行专题展出。在征得学生同意后,学校留下了一部分老物件,植入到历史课的日常教学中,让一届届学生在课堂上去触摸真实的历史。
“学科活动诠释了学科之美,学校已在各学科全面推进,这是探索五育并举的一项重要举措。”学军中学副校长杨凯锋说。
记者在学军中学教学楼里看到了一间“综合实践实验室”,里面的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学生如果遇到了现实生活中的难题,或者有什么奇思妙想,都可以来到这里动手探究一番。
学校鼓励学生组团参与,融合多学科的知识解决真实问题。例如有学生发现往垃圾桶扔垃圾有时会扔不准,于是设计了一款智能垃圾桶来主动接住垃圾。首先,分析预判垃圾的落点,涉及到数学的抛物线知识。分析这些数据,会用到信息技术。然后利用传感器对垃圾作出预判,又关联到了通用技术的图像识别和物理的光学知识。最后,智能垃圾桶发明出来后,还会写成论文,完成答辩,制作宣传海报。
真实生活中萌生出的问题,融合多学科知识去完成解答,这样的学习驱动性和丰富性对学生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信息技术教师沈晓恬介绍,完成一个项目少则两三个月,多则一整年,全是学生凭着兴趣和执着,从忙碌的高中学习中挤出时间来实现的。“多数经历过的学生都完成了蜕变,在学科理解、问题解决、时间管理上收获颇多。”
为了引导和帮助更多学生参与综合实践,学军中学专门编写了5本面向高一到高三学生的校本教材,就如何规划项目、做好项目、项目结题等方面提供范式和指引。据统计,该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已有数十项成果,在杭州市的相关评比中多次获得重要奖项。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