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中的生命体验 ——21天《瓦尔登湖》共读之旅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10-26  阅读:次   |
42.9K

  ■“给老师的读书会”系列⑤

  中秋节前,一位我敬重的朋友发来短信:“每天早晨听您的领读音频,很有收获,也感慨于您领读的智慧和老师们的共读热情,特别棒!”收到短信,我正在匆匆赶回家的路上,心里还在为晚上领读音频录制发愁呢,我回复说:“这段日子忙得我屁滚尿流,拿出吃奶的力气,但内心是充盈和幸福的。”

  今年暑假,我受中国教育报邀请担任暑期读书会领读人,21天时间和书友共读《瓦尔登湖》。8月22日上午组建读书群,下午不到5点两个大群就满了。中国教育报征求我的意见,是否再开一个群,我没敢答应。闭上眼睛想想,黑压压近千名来自天南地北的老师和书友入群共读,而且是《瓦尔登湖》这本“难啃的骨头”,还是网上读书课程,领读什么?怎么领读?我心里没有底,压力陡然而生。我开始新的探索。

  花样百出:

  让领读更有黏性

  我最初的想法比较简单,认为领读无非是对书中内容的辅导性解说,再提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比如第一天我在音频里讲的是“梭罗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介绍他的作家、博物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的身份,指出梭罗的最大贡献是对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探索,是对“完整的人”的理想追求,最后提出问题:“有人说梭罗是一个隐士,你认为梭罗是隐士吗?为什么?”可是这种一人讲众人听、高高在上的领读,即使高明,也单调乏味,缺少参与感和互动性,不容易形成热气腾腾共读互助的气场。

  我这次选的《瓦尔登湖》版本,是仲泽先生的译本。他的译文不仅准确,而且文词典雅,行文简约,又略带一点儿文言味,耐人咀嚼,适合朗读。读书群里有位网名叫白杨的老师,喜欢朗读,水平也高,每天朗读一段《瓦尔登湖》,发在网上和群里。我灵机一动,从第二章开始,邀请她朗读当天章节的重要段落,录成音频,加入我的领读音频中来,很受书友的欢迎。加入朗读环节,充分发挥音频的传播特长,因声求义,声入心通,帮助书友抵达作品内核,我的领读面貌为之一新。受此鼓舞,我多次在读书群招募朗读者,先后邀请10位书友,朗读全书14个精彩片段,让领读音频中书声琅琅,有浓浓的美感氛围和调性。

  我信心大增,从第九天《访客》开始新的尝试。我在群里招募书友,每次集中讨论一个问题,3位书友加上我,4人组成“圆桌对话”,通过观点的交流和碰撞,提供多样的角度、思路和观点,帮助书友思考研读,而我则充当引领者、组织者的角色,穿针引线,把思考引向深处、高处和远处。加入“圆桌对话”,我的领读变成开放探索的空间,领读变得更有浸润的活力,书友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我先后组织了6次这样的线上对话,18位书友参与到领读中来,读书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我越“领”越嗨,想尽办法调动读书的积极性。在《湖》一章中,我邀请译者仲泽先生用英文朗读书中精美段落,又请书友用中文朗读同一段落,对比中体会梭罗作品“诗与哲理”融为一体的特色;我要求书友抄写自己喜爱的段落,并带头示范,在读书群中“秀”出自己抄写的段落,结果引来书友们一大拨书法秀;最后一天,我更是一口气邀请6位书友,让他们用音频的方式,总结自己21天的读书历程和体会,向梭罗和他的作品致敬……

  书友们都说喜欢我的领读花样百出,让他们对每天的阅读充满期待。我想,花样百出的背后,是我和书友们爱智求真共同进步的快乐激励着我,让我“挖空心思”,不懈探索,渐入共读的佳境。

  探索发现:

  让领读从痛点出发

  我希望这21天不仅读书,还让书友学点儿读书的方法,长点儿带学生读书的本事。这是我领读的指导思想和长线布局。要做到这点,关键是找到他们阅读的痛点、难点,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探索意识,在一次次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中,培养自信,提升能力。

  我抓住每次领读中的设问,设计辐射全章引发思考的问题,把问题设计和领读点拨结合起来,形成探索的合力,推进理解不断深化。第二天领读,我谈的问题是:为什么《瓦尔登湖》常常读不下去,半途而废?我分析了三点原因:首先是缺少勇气和自信,其次是译本选择不合适,第三是不懂这本书的读法。因此,我提出建议:树立自信,选好译本,用“抓大放小”的方法。通过具体指导,树立他们挑战经典的信心。第三天领读,我又深入一步:为什么《瓦尔登湖》第一章显得比较“杂”,怎样看待这种“杂”?我告诉书友,造成“杂”的原因:一是梭罗对不理解他的康科德市民的反复“自辩”;二是他不见容于世的个性,让他文中有一股郁勃之气,行文挥洒不羁;三是他“散步式”“散点透视”的随笔(Essay)写法,与我们中式散文审美上有错位。理解这三点,会发现他“杂”之中又不“杂”,有自己的中心和行文逻辑。因此要适应梭罗的腔调和节奏……这样,全书18章,每章一个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思考链,21天的阅读,成为一个探索发现之旅。

  有书友惊呼,夸我提问好神奇,仿佛猜中他们的心思,分析解说让他们大呼过瘾!其实也没什么诀窍。我每天都会抽空浏览书友们上传的打卡心得,留心他们提出的问题,精选出普遍的痛点和难点,糅进我的领读之中,给出我的思考和理解。读《声音》一章时,一位叫“窈窕”的书友求助:“这篇感觉有点儿散,抓不住核心,到底表现什么呢?”我抓住这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当天的思考题,让书友们参与讨论,帮助书友解决疑难,把领读“领”到书友的心里,“领”到认知的痛点和难点上,取得成效。

  读书之初,有人提出疑问:“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野蛮?梭罗是回归野蛮,还是探索文明?”这是个好问题!我记在心里,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抛出来,推动大家思考。到第八天读《远离喧嚣》时,机会来了。我抓住结尾段中“文明世界”这个关键词在梭罗语境中的具体含义,领着书友思考:如何看待梭罗身上反物质文明的倾向?讨论中我们认识到梭罗思想的现代启示和价值,那就是“摆脱物质的奴役,获得审美地看待世界的眼光和诗意人生的态度”。这里埋下的思考伏笔,在后面对《访客》中原始壮悍的樵夫和《柏克农庄》“天生的穷人”菲尔德的讨论中不断激起回响,到了《室内取暖》,我又从印第安人“野豆”入手,指出作者厌恶充满伪饰的现代文明,把目光投向尚未开化的野蛮人和文明,这样从“批判”到“欣赏”相反相成的思考,成为我们深度理解梭罗思想的钥匙。至此,前后打通,形成结构化整体,不动声色中提高读者的思考力和批判力。

  21天,书友们一次次探讨、碰撞、学习,我“吃着碗里的,惦着锅里的”,把握着整体走势和节奏:让他们一步步走向前台,我则一步步退居幕后。他们成为被解放的真正阅读者。

  精准管用:

  让领读有更多干货

  21天读书之旅可谓“跌宕起伏”,几乎每隔三四天就有一次阅读高峰体验,这其中既有作品自身的魅力,更有认识提升、认知迭代产生的心理震撼和满足。

  《瓦尔登湖》有深邃的思想内涵,文本也比较艰深。怎么化难为易,突破阅读障碍,领略思想的芳醇?我的想法很坚定:不玩时髦的文学理论术语吓唬人,而是老老实实细读,在原作中走个来回,用语文老师的常规办法读好这部名著。即使必须讲的理论,也是三言两语,帮助理解,适可而止。读梭罗,绕不开超验主义,我虽然在领读中多次提到超验主义,但只是到《冬日瓦尔登》时,才用三句话扼要介绍超验主义基本思想,而把力气放在梭罗超验主义自然观下自然景色描写特色的具体鉴赏上。

  能否用三言两语把原文曲折密实的文意概要转述出来,把原文深藏不露的意蕴阐引出来,是对领读者的挑战。讲到《我居于何处,又因何而生》的基本意蕴,我拎出“黎明”“审视”“开辟”三个关键词,阐发其中呼唤生命觉醒、追求简约生活、创造新的人生的思想价值。讲到《春》时,我说:春天是希望,是美好,是勇气,是青春。我引梭罗原文,点明这是“真正觉醒的人的青春”,并根据自己的感受,突出青春的内涵:“青春不是年龄而是心态。你是十八岁的老翁,还是八十岁的少年?你是真正活了八十岁,还是活了二十岁,重复了六十年?希望、乐观、勇气、力量和变化,让你我青春永驻。”书友说,听了这段话,感觉梭罗文章就是为自己写的,让人满血复活。

  我对自己领读提出一个要求,一定要给干货。什么是干货?就是给方法,给思路,给示范,给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更高的原则》一章比较绕人,理解难度大。记得那天晚上陈凡等书友在群里大嚷读不懂,我及时反馈:“亲爱的书友,三句话看能不能点醒大家:(1)梭罗认为‘精神生活’和‘原始野蛮生活’两者都是‘高的原则’,但是‘精神生活’是‘更高的原则’;(2)把全章当作作者超越自我和世俗,追求精神生活的回顾和总结,是他的‘精神自传’;(3)梭罗既崇拜野性,又贬抑野性追求精神性,是一个矛盾,反映了梭罗自身的矛盾。这不难理解:他是一个有超越追求的凡人。你们按照这三点调整阅读角度,看看能不能OK。”

  事后书友告诉我,听了我的建议,重读一遍,清晰多了,基本理解了,对我表示感谢。我又回复:“没有你说的那么神,我也有很多地方不懂,但我习惯了这种名著阅读中的不懂,不焦虑,想办法让自己多懂一点儿,或者等待,第一页不懂,第十页就懂了,第十页不懂,读完书就懂了,今天不懂,再过几年就懂了。懂是‘更高的原则’。”简单几句话精准管用,帮助书友走出小径分岔的阅读丛林。

  领读者迷恋着人的成长。他踮起脚尖,屏气凝神,无比警觉,时刻清醒,运用智慧、慷慨和胆识,看见更大的世界和更远的地方。领读,领的永远是阅读中的成长,盼望结束的那天,他们能独立行走。

  (作者曹勇军系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特级教师)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