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第二附属小学:突破三层壁垒 点燃学生科创梦想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11-23  阅读:次   |
42.9K

  科学教育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基础工程。中南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把科学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以学生创新成长为核心,突破科学教育学科融合壁垒、资源壁垒、学生兴趣壁垒,用心构筑育人新样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实现了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突破学科融合壁垒

  聚焦师生学习力培养

  中南大学第二附属小学科学教育历时20年,改革创新之路历经了单科纵向推进、科学教育与全学科融合、聚焦学习力培养三个阶段,实现了学生的学习向综合性、创新性转型,学生的分析综合、团结协作、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科学教育不仅要激发师生创新意识,掌握科技知识,培养创新精神,更是要求师生提升学习力。我们突破学科融合壁垒,多年来坚持培养探究创新人才的育人理念,以科学、信息等科学类课程为主导,融入所有学科常态课堂。语文课中的探究作文、汉字溯源、科技小论文的写作,数学课中的节水探秘,美术课上的科幻绘画,劳动课中的作物种植等都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园内外皆科学,每门学科都注重培养科学素养、科学精神。

  我们特别注重挖掘整合各类课程中的科学教育元素,关注生活实践,培养动手创造能力,从小为学生插上科学创新的翅膀。通过校内校外、全学科联动,引领孩子了解生活中的科学,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尝试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具备初步科学创造的兴趣能力,培养勇于探索实践的兴趣,筑牢献身科学的梦想。

  科学课上,我们借助智慧设备,融合智慧教学理念,构建了以“课前研学—课中慧学—课后趣学”为主线的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课前,学生通过智慧校牌进行学习预估,积累兴趣话题;课中,借助智慧平台进行科学探究,让课堂可视化、共享化,促进探究思维养成;课后,通过社交平台晒成果、分享观点,让探究意识不断孵化。

  在开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我们重点实施了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以探究为翼,向未来而行,开设“素质课程超市”,构建富有中南大学二附小特色的“爱乐”校本课程体系。主要包含科技类、实践类、综合类课程,开设了机器人、魔术、航模、花艺、针织、剪纸、围棋等课程,共计30多门,让每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课程,学生在陶冶情操、培养创新意识之中促进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突破教育资源壁垒

  构建校内校外资源链

  作为一所小学,如何破解科学教育资源建设这个难题?我们巧联校内外实践点,促进科学教育资源链有效循环。

  学校科学教育特色的发展,主角是学生,阵地是关键。我们逐年完善科学教育宣传与活动阵地,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撬动学生爱科学的内驱力。学校近10年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了机器人文化教室、生态园、创客室、航模室等10多个科技创新活动室,保证了学生课内外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学校订阅了科普报刊数十种,建设了科普阅览室和校园图书吧,让学生自由徜徉科学的海洋。

  学校还着力打造了中南大学院士风采橱窗,讲述院士科学家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故事,为孩子们进行科技探索提供榜样和动力,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作为中南大学的附属小学,我们充分整合利用中南大学优势资源,与高速列车研究中心、粉末冶金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中心联手共建实践基地,学生定期进入国家级实验室现场进行观察、实验、提问,在教授们的指导下撰写研究小报告。

  不仅如此,我们还大力推动社会资源入校,先后与长沙市科协、湖南省科技馆、湖南省地质博物馆、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长沙自来水公司等建立合作,设立校外科普实践教育基地10多个,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实践体验。

  在中南大学高速列车研究中心,孩子们模拟驾驶复兴号,体验中国速度;在中联重科,孩子们观看工程机械环幕电影,感受中国智造;在湖南省科技馆,孩子们参观科技成果展,领略人类智慧之光……这些已成为学校学生科学教育活动的常态。

  突破学生兴趣壁垒

  从小培养学生科学兴趣

  2003年,我们顺应时代发展,成立了湖南省第一家“少年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宝琛担任院长。“少年科学院”得到中南大学各院系的鼎力支持,纷纷派遣造诣高、情怀深的专家教授义务兼任校外科技辅导员,无私为学生授课,为学校科学教育提供了精准专业的指导。“少年科学院”定期开展访问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科学家面对面、寻访院士的成长轨迹、评选“小院士”、校园科技节等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成为了学校小小科学家的孵化基地,“小院士”荣誉成为撬动学生爱科学的内驱力,科学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萌芽成长。

  学校的学生家长普遍学历高、文化素养高,我们又搭建了“百家课堂”平台,让家长各显其能,各展其长,给孩子们带来全新的科学知识,不一样的科技体验。迄今为止,“百家课堂”授课内容近2000节,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三大领域。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拓宽了孩子的视野,还凝聚了共识,形成了教育合力。

  学校变革评价方式和标准,将综合素质评价与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结合,从学习习惯、活动参与、社会服务等多维度制定《中南少年评价手册》,让学生评价有章可循。与智慧校园综合素质评价的应用平台结合,为学生科学素养发展清晰画像,为学生树未来、树理想、树德行、树自信。

  现在,研究成为师生的一种学习生活方式,科学创新成为师生成长进步的阶梯,校园形成蓬勃向上、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以科学教育为特色发展的“未来教育”办学思想在中南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延伸。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特色活动单位、全国创造教育先进集体、湖南省科教创新示范基地学校等荣誉187项。

  (作者肖慧系中南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校长)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