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先生”培养:难点如何突破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11-30  阅读:次   |
42.9K

  新时代“大先生”培养:难点如何突破 ——写在第二期名师、第三期名校长培养计划启动之际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2022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的通知》,旨在培养一批政治坚定、情怀深厚、学识扎实、视野开阔,能够引领区域乃至全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家、大先生。如何培养造就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大先生”,成为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第一,高起点定制个性化培养发展规划。调研显示,近300位名师、名校长进阶起点是省级名师、名校长,大部分具有中学正高级职称或特级教师称号,教学质量优异,办学治校业绩突出,在区域具有社会影响力。大多数名师、名校长有教育主张,但停留在感性经验层面,没有形成结构化、体系化的教育思想。他们有实践创新,但停留在关注学业、安全、检查、绩效层面,碎片化的经验多,拿来的方法多。他们有使命担当,但停留在区域内有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的范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不够。如何引领名师、名校长走出“舒适区”“高原区”,突破成长的瓶颈?一是找准“大先生”培养的目标定位。立足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战略目标,从“信仰至坚、思想至高、育人至善、学养至深、创新至臻”五个维度的画像定位培养目标。二是“一人一策”,设计3年的培养方案。了解每位名师名校长发展的经验经历和个性特点,诊断每位名师名校长成长发展的优势方向、成长空间,潜心观察每位名师名校长的自身变化和实现自我超越的能力,通过“大先生”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结合拔尖创新人才的理论研究,高起点细化名师名校长培养方案和工作室帮扶任务。三是变革培养模式。通过小班授课,探索导师组、智能化、书院制、综合化培养方式,帮助每位名师名校长实现各得其所的成长。

  第二,把握遵循“大先生”成长的内在规律。古往今来,在不同社会历史发展时期,能够尊称为“大先生”的教师或校长虽各有千秋、各有所长,但均具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的特质和成长规律。古代孔子、孟子、韩愈、朱熹,近现代的蔡元培、梅贻琦、陈鹤琴,人民教育家吴玉章、成仿吾、于漪等,在成长过程中均强调国重家轻,重教轻利,强调扎根实践改革创新,成一家之言,开一代风气之先。名师名校长的培养在发展动力上更强调个人努力,在成长环境上需要更多的资源支持,具有资源投入大、成长周期长、回报滞后性等特质。培养计划将充分遵循这些规律,注重激发内在动机、启迪凝练思想,夯实发展平台、提供个性引导,给予资源支持、营造有利环境。

  第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三段递进”培养体系。3年连续培养、进阶设计“深度学习、导师指导、示范提升”三个环节活动,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一是深度学习重在催生问题,确立课题。通过名家讲坛、名校选课、名著研读、同伴互助、境内外实地研修考察等多种类型的培训形式及活动,引导参训校长自主学习,催生对有关学校教育重大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二是导师指导重在学术引领,创新实践。通过导师协同引导下的课题研究、项目合作、现场诊断、跟岗学习、提炼及发表成果等活动,推进参训校长的个性化培养,帮助参训校长凝练思想、创新实践。三是示范提升重在传播思想,领航未来。通过名校长工作室、结对帮扶、巡回讲学、名校长论坛、成果展示等形式,在引领示范的活动进程中,宣传、推广并进一步检验和提升参训校长自身的教育思想与经验成果等。

  第四,恒力聚焦乡村振兴和数字化战略主题。聚焦党的二十大乡村人才振兴战略,针对乡村教师、校长队伍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理念滞后、发展意识淡薄等问题,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通过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发挥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关键少数和重要引擎作用,精准帮扶。一是借鉴名师名校长在怒江州、凉山州“微支部、微团队、微任务”和“1+N+N”组团帮扶经验,通过结对帮扶、驻校支教、课题共研等方式,在帮扶中厚植教育情怀,在实践中更新教育理念。二是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通过远程备课、线上教学、课例教学、集体教研等方式,有效生成数字化学习资源,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应有之力。三是培养基地要组织开展访名校、入校诊断等教育活动,帮扶欠发达地区办好一批特色学校,发展一批特色教师。四是教育部门加强区域、基地、学员之间的联动,通过提供资金支持、挂职交流等方式,培育区域学习共同体。

  第五,提炼展示名师名校长培养的精神标识和思想精髓。2015年首期“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启动,2018年首期“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班、二期名校长领航班启动以来,教育行政部门、培养基地和学校探索形成了与名师名校长培养地位相匹配的中央建平台和地方搭舞台、海外研修和国内访学、双导师指导和个性培养、工作室建设和精准帮扶、培养和使用五个相结合的思想做法。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以个性培养、立足前沿、实践导向、协同创新、示范引领为基本原则,系统设计3年的系统培养方案。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创新培养模式,采用“六个结合”,培养“大先生”的卓越品质。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践行“学思情行”四位一体的名园长培养模式。持续增强传播力,扩大影响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展现可亲可爱可敬“大先生”形象。

  第六,协同营造名师名校长成长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培养造就“大先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党委领导、政府管理、基地培养、学校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多主体协同治理结果,处理好这些复杂关系如同弹钢琴,统筹兼顾各方面发展如同指挥乐队,只有协调,才能奏响和谐动听的交响曲。一是按照党管人才原则,改进名师名校长选用制度。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政治信仰、思想引领、实践创新、社会担当和工作业绩为导向的名师名校长发现机制,真心爱才、精心育才、悉心护才,用好、用活、用准名师名校长。二是政府要改革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注重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鼓励名师名校长成名成家,教出风格、办出特色。三是健全现代学校制度。按照“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推动学校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积极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突出营造鼓励创新、强化容错纠错的干事氛围,使我们的名师名校长真正能够按照“大先生”的理想教书育人、办学治校,教学风格与办学实践能够呈现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的局面。四是培养基地走进名师名校长的成长生涯。尊重名师名校长已有的教育经验,用整个身心去承办一个大爱的项目,用爱和责任诠释“大先生”的风范,赢得名师名校长内心的景仰和社会的尊重。

  有专家学者认为,教育家是“长”出来的,是“冒”出来的,反映了教育家成长的职业自觉和自身成就的内在特征。培养提供“温暖的气候”“肥沃的土壤”,是名校长的“长”、“大先生”的“冒”,进而百花齐放、争相竞艳,奋勇争先、人才辈出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作者于京天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院长、全国中小学校园长培训专家工作组组长;于维涛系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国家级培训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朱生营系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