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中国式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12-18  阅读:次   |
42.9K

  创新发展中国式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家校协同专业委员会2022年度学术年会综述

  12月10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家校协同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2022年度学术年会暨高峰论坛以线上形式召开。此次年会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中国式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发展”为主题,汇聚了50余位专家学者及一线教育工作者,围绕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念、模式和路径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吸引了1.5万余人次线上收看。

  明确方向创新发展:中国式协同育人模式要突出中国特色

  此次年会中,“创新”是高频出现的关键词之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秘书长韩民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的战略任务,为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根本遵循。专委会理事长程锦慧提出,要努力开创新思路、新举措,让创新意识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工作中发挥核心作用,打造中国式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对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本质内涵与理论创新进行了阐述,对中国式家庭教育现代化的趋势、典型特征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他在谈到家庭教育现代化内涵时指出,未来需要进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发展、共建共育的新阶段,“父母是家庭教育永远的主体,家长是家庭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在创建中国式协同育人模式的过程中,要结合中国国情,注重传统文化,也是不少与会专家的共识。专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姜宏德谈到,中国式协同育人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他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协同育人要注重三个方面:一是要坚持正确方向,增强文化自信,开展家国情怀教育;二是要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是要坚持德教为先,弘扬传统家庭美德与良好家风。“中国式协同育人创新发展道路一定要坚定不移地立足中华大地、突出中国特色、解决中国问题。”专委会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赵志军也发表了类似观点。他认为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经验,要根据我国独特的国情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

  通过会上教育一线工作者分享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经验可以看到,不少区域教育部门及中小学幼儿园,都已经开展了结合具体国情与自身实际的探索与实践,比如如何在“双减”背景下落实家校共育问题、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等一系列热点话题都在会上进行了交流。

  直面问题寻求方法:家校携手共同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态

  与会专家还围绕协同育人中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和难题展开了讨论并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雅风从家庭教育立法的角度,谈到了转型过程中我国家庭教育呈现的现实问题以及她对今年开始施行的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思考。她认为,家庭教育立法的宗旨是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制定的,但还面临一些实施困境。“促进法规定的家庭教育内容、要求、方式均为原则性要求,需要在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并通过合法合理的方式如家校协作、课后活动、专业指导等转化为父母及监护人家庭教育能力的提升。”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康丽颖结合一些典型案例,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概念进行了深入解读。她指出,家校社协同育人已成为民生热议话题和理论研究重点。在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过程中,“育人”是核心、“协同”是关键、“机制”是保障。“我国目前在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破解的难题,比如目标不一致、关系不协调、资源不共享、责任不共担、功能不互补、发展不全面等。”家长对孩子非理性的成长预期带来的高焦虑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等都是需要家校合作共同破解的课题。

  如何对家长提供有效的资源支持与指导,帮助他们形成科学育人观,是不少与会专家关注的话题。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夏惠贤在谈到“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建构和教育资源的开发时,提到要回归教育本源,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差异发展问题。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刘毅玮谈到,在“双减”政策实施后,部分家长的教育焦虑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发凸显,就如何建构家校协同的家长情绪管理机制,她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方案。

  “要避免过度专业化倾向导致民间教育学的边缘化、家长育儿内生动力受到束缚等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余晖对家长专业化进程中家庭教育指导的一些价值误区进行了分析和澄清。北京市昌平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原常务副主任侯映霞也呼吁,要在家校协同育人中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帮助家长优化认知、转变教育观,要更多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经验分享互学共长:深入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本次年会通过丰富新颖的环节设置,不仅给业内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展示理论研究成果的机会,也给更多的一线教育部门、社会机构和基层学校的校长、教师提供了分享实践经验的平台,正如一位线上收看会议的老师留言:“这个平台让我们可以彼此借鉴、取长补短。”

  在课题汇报环节,专委会8个课题组负责人分别围绕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基本理论研究、制度建设、国际比较研究、评价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等主题作了交流;在区域论坛、校长论坛、微论坛等环节中,来自山东、江苏等6个地区的教育部门负责人分享了他们在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的案例和经验。

  其中的不少分享让我们看到了基层教育部门在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中开展的扎实工作和付出的努力。比如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副局长郭治平介绍,他们自2002年就启动了家庭教育“亲子共成长”工程,经过20年的坚持与推进,创新建立了集组织、队伍、课程、活动、评价于一体的家庭教育指导公共服务体系。他说:“家庭教育工作是助推区域教育工作发展的‘秘密武器’。”江苏省张家港市家庭教育服务中心主任徐彩萍介绍了他们通过“幸福家长驿站”的建设创新开展家庭教育服务工作的经验。目前覆盖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及社区的130个“幸福家长驿站”已经成为当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主阵地。

  本届年会上,既有城市学校也有乡镇学校的典型案例分享,既有普通中小学幼儿园也有中职学校、特殊学校的经验交流。正如专委会副理事长苏君阳在总结中所说,会议充分展示了家校社共育研究和实践的成果,促进了区域、学校以及社会机构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也激发了业内对于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协同育人模式的新思考。(陈明)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