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审议给幼儿更多“哇”时刻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3-01-29  阅读:次   |
42.9K

  在幼儿园课程开发过程中,很多教师不知如何选择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实施方法与策略等。江西省新余市城北幼儿园积极探索共同视域下的幼儿园课程多层审议,聚焦课程实施问题进行“三审”:一审“学什么”,二审“怎么学”,三审“效果如何”。三次审议分别针对课程开展的可行性、课程实施的适宜性和课程开展的有效性。教师实现了从单一的课程实践者向课程决策者的转变,园本课程也在审议中不断丰富与完善。以大(3)班STEM项目课程“搭建舞台”为例,我们的多层审议是这样构建与实施的。

  一审:学什么——

  课程开展的可行性审议

  一审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审主题、审资源。

  主题是课程开展的基础,适宜的主题选择能为课程后期的开展提供有利的支点。“搭建舞台”课程活动来自园级课程主题“幼儿园要过生日了”。教师在表演区投放了丰富的材料,幼儿提出想法:“表演时,要是有个舞台就好了。”由此,“搭建一个舞台”成为幼儿急需解决的问题。于是,教师结合幼儿的兴趣、幼儿的核心经验等,对本课程主题的价值与可行性进行了评估。教师通过思维网络图对“搭建舞台”活动进行分析,在教师层面寻找可挖掘的“点”,并对班级幼儿进行调查,发现幼儿的兴趣点集中在舞台主体、幕布、灯光与台阶上。

  在审主题的基础上,我们对课程资源丰富性与可利用率进行审议。在审议中,相关问题逐一浮现,例如,有参观的地点吗?有哪些专业人士可以与幼儿互动呢?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有可利用的材料来满足他们的表征需要吗?这些问题的答案有助于我们衡量课程开展的可行性。我们发现,幼儿园旁边有可供参观的社区资源——新余市歌舞剧院,幼儿步行即可到达;剧场工作人员能为幼儿提供专业的讲解与互动;幼儿园中设有小剧场,方便幼儿反复观察,为他们直接经验的获得提供便利;园所内搭建材料丰富,可为幼儿的表征提供条件。

  随后,我们对课程开展的可行性进行评估:一是在幼儿层面,“搭建舞台”基于真实问题,源于幼儿的表演经验,是幼儿非常感兴趣且能进行自主探究的活动,主题非常具体、明确;二是在教师层面,教师储备了课程的专业知识,能给予幼儿尝试的机会,能适时引导和帮助,助推主题课程顺利完成;三是在课程价值层面,幼儿在课程活动中有自主探究的时间、空间,可以在操作中迁移原有生活经验,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经验,有利于提升幼儿的探究能力、操作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四是在资源层面,本主题有利于幼儿和家长、社区等交流互通,且家长非常支持班级各类活动,家、园、社区三位一体,可以为我们提供课程建构需要的资源。

  通过课程可行性评估,教师得以全方位分析和思考课程。由此,我们确定了将“搭建舞台”作为项目课程的主题。

  二审:怎么学——

  课程实施的适宜性审议

  二审包含审目标和审实施过程两方面。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对目标制定的合理性及实施路径的层次性进行审议。

  围绕项目课程主题“搭建舞台”,教师开始了基于核心经验、必备经历、重要资源的“一张图”制定,并预设实施路径形成“一条路”。实地参观获得直接经验是开展项目课程的重要基础,我们与社区资源(新余市歌舞剧院)对接,进行场地参观。通过“看一看”“问一问”“画一画”等形式,幼儿对剧场的舞台主体、幕布、灯光有了更多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也为后续的“搭建舞台”项目课程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基础。

  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幼儿搭建的主场地在户外,活动后总是不得不将已经搭建好的舞台拆除;虽然搭建得越来越好,但其他领域经验获得较少,也没有达到深度学习。因此,教师对课程实施进行了调整。

  调整一:课程目标。教师改变传统的三维目标,结合STEM核心要点分析,将课程目标细化为科学(探索舞台的结构及材料的特性)、技术(工具的使用及材料的选择)、工程(搭建舞台主体结构)、数学(空间方位、大小、测量、距离、比较、统计)。

  调整二:实施路径。将搭建舞台的主场地由户外移至室内走廊,幼儿依据地形绘制设计图,并通过投票确定搭建方案。第一次搭建开始了,幼儿自主选择搭建材料,如大纸箱、长木板、小型积木、塑料椅子、奶粉罐等,通过投票确定了此次搭建的材料为长木板,便将自己认为适宜的长木板搬运至走廊区角处搭建起来。

  但是,相同长度的木板数量不够。教师的预设是,可以选择一块长木板加一块短木板的方式拼接;幼儿的想法是,可以通过对比用多块板进行拼接,达到总长度相等的效果。教师通过个人审议及班级两位教师的小组审议,对此环节的实施方法进行调整。

  调整一:幼儿先进行多块板拼接,对剩余的空隙用目测的方法选择适合的板进行填充。调整二:通过自然测量法,如绳子、脚印等进行直接测量。调整三:尝试用尺子进行测量,提升幼儿的测量水平。

  在第二次、第三次搭建中,我们不断地审议调整,解决了“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加高舞台”“怎样搭建出既安全牢固又美观大方的舞台”等问题。在“搭建舞台”课程实施的审议中,教师通过个人审议、小组审议,对目标制定、实施路径不断进行调整与完善,确保了课程的合理性与适宜性。

  三审:效果如何——

  课程开展的有效性审议

  对课程效果进行审议时,个人、小组、园级都应提出利于课程持续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教师结合学案表,通过个人审议,对课程开展情况进行反思,撰写反思笔记。

  其次,小组教师对照课程评估价值要点对课程效果进行审议。一方面,幼儿在课程活动中有着积极主动、持续的探究兴趣,习得了良好学习品质,社会性也得到了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课程中积极利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多方共同构建课程,提升了专业能力。整个课程以幼儿体验为导向,充分利用家、园、社区三方资源及已有的课程资源,整合并选用多样化途径让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经验,从而达成课程目标。

  最后,对整个课程开展的目标、路径、方式等进行园级审议,提出修改意见,教师进行完善。

  随着课程审议的不断推进,教师对课程实施有了新的理解:教师不是课程制定的主导者,从儿童视角出发才能让课程更加适合儿童;教师不是课程审议的唯一成员,由个人、小组、团队构建的多层课程审议才能形成课程开发共同体,获得长远而有序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他们认真的眼神、专注的行为,不时出现的“哇”时刻,都是对教师最大的肯定与鼓励。

  (作者阮冬琴 钟娜系江西省新余市城北幼儿园)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