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评价让初中文言文教学更精准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3-02-01  阅读:次   |
42.9K

  语文常常以感性、知性著称,但教学须讲究效率,就必须考虑理性的问题。大数据的助力,让语文教学焕发理性之光。在文言文《三峡》课堂教学中,我利用教学一体机、智能平板以及多个教学平台,对学情信息进行过滤筛选,以此确定学生在这一课的“所得”。

  课前,我布置了落实字音、记诵注释等常规纸笔预习任务,并通过平台发布作业内容、完成学生作业收集及评价,查看智能分析结果,我明确了学生知识薄弱项。有了明确的教学指向,课堂中考虑更多的是师生、生生互动的问题。课堂教学第一个环节:朗读。一名学生示范朗读,我请组长评价:“你说,我们可以给他加多少分?”组长拿起平板,点开学校评价系统,说:“加1分,如果他‘虽/乘奔御风’,‘虽’字拖长一点,会更好。”我表扬了组长细心,文言的“领起字”确实该拖长些,进而鼓励这名同学再读一遍,争取加2分,这名同学的第二次朗读不负众望,读得特别有韵味,组长在平板上给他加了2分。“还有哪名同学要挑战,比他读得更好,可以加3分!”话音刚落,许多小手举了起来……通过评价以及积分榜的使用,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增强,学习氛围也愈加浓烈!

  细心的同学发现了《三峡》每个段落朗读的技巧不一样,于是我让学生再细细品读,并利用平板电脑完成推送的配对游戏,学生很快发现了四个段落呈现的是不同的美——雄壮之美、奔放之美、清幽之美、凄婉之美。乘着阅读热情高涨,我引导学生们进入本课重点——细读:“你可以选一段细读,说说哪些词或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它对应的美。”同时,我也展现了本环节评价的指标“品读:能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品析语言”,学生的展示需契合该指标的要求,才能获得加分,轰轰烈烈的小组讨论就这样开始了。有了明确的指向,学生在讨论中就注意到了《三峡》四季的景物细节,展示也十分规范。而我则在学生展示的间隙,引导学生关注字词的意思,强化大家对课文注释的记忆。

  课堂的第三个环节也是“沉淀”的环节,学生组内合作整理《三峡》的文言知识,并通过智能平板拍照共享至一体机。点开照片,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从一个个字词树状图,我切身感受到了同学们这节课的“所得”。课堂的最后,通过展示课堂积分榜,再利用平板电脑,我组织学生开展关键词自我评价。很快,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弹幕——“活跃”,原来是语文课代表发的,她认为自己这节课积极参与课堂。又一个弹幕出现,“走神”,点开一看,这名学生写的是“这节课我总走神,注释记不清楚,下课后我要多花时间记忆”。我表扬了这名学生的自我觉察意识,鼓励他自我反思也是一种进步。

  教学是一种科学行为,底层逻辑一定是理性的,而评价就是帮助教学走向理性的一项重要手段。这节课,评价贯穿始终,有课前评价、课中评价和课后评价,还有教师评价、生生评价和自我评价,极大限度地避免了教师评价的片面性。同时,利用大数据评价,以冷静的科学态度进行教学,能够争取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夏婉琦 系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北区学校)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