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积极构建数字教育新基座、新场景、新空间—— 数字化为教育带来新动能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3-02-04  阅读:次   |
42.9K

  ■坚定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在北京101中学的一间教室里,音乐教师曹媛源弹起了古筝;2000公里外,四川省昭觉中学教师地地古曲和着动人的旋律唱起了歌。这一双师课堂,正是这所海淀区科技应用场景试点校的日常。记者发现,正在推进的“101未来学校”试点,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让教学实现了线上线下无缝切换。在学校的英才学院,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式培养模式,大学教授、院所研究员与教师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也成了现实。

  数字化转型成为北京教育克服疫情挑战,加速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渠道。北京市副市长、市教委主任刘宇辉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数字中国’‘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为北京教育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

  补短板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3年前,疫情突如其来,一根网线成为师生教与学之间重要的联系。回忆起那段日子,北京市教委二级巡视员葛巨众说,我们迅速搭建了线上教育教学平台,组织名校名师录制了覆盖中小学全学段、全学科、不同版本教材的上万节数字课程资源,以“北京市空中课堂”为基本保障,统筹五类14家企业构建了多元线上教学平台,为全市学生提供了有质量、全覆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线下线上教学衔接。

  2022年中考刚出分,朝阳区和平街一中地理市级骨干教师李冬生就接到了东城区广渠门中学一名学生的一对一辅导呼叫请求。“李老师,我第一个告诉您,我考了61分!”2020年,为支持学生居家自主学习,北京市教委基于原有“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服务平台”上线了“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答疑服务平台”。动员全市骨干教师上线服务学生疫情居家学习和平时课后的课业辅导需求。之前,这名学生中考地理一模成绩刚过30分,李冬生是她在辅导服务平台上找的线上一对一辅导教师。

  3年来,李冬生只要时间允许,晚上6点半至8点都会在线为求助学生评讲试卷、串讲知识、教授学习方法。他的学生超过百人,遍布密云、延庆、房山等远郊区。记者了解到,整个辅导服务平台上全市共有8900余名中学教师为全市近10万名初中学生提供了超300万次个性化在线辅导。

  为助力教师专业发展,2021年,北京市教委上线“中小学教师开放型在线研修管理服务平台”,为通州、密云、延庆、门头沟4个远郊区1.7万余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提供服务。开放研修服务分为“名师直播讲堂”“一对一实时研修”“开放式检课”三种形态。“先到‘名师直播讲堂’观摩,确定个人课堂实践前的问题和需求,再进入‘一对一实时研修’模块请专家指导。”延庆区十一中学青年教师赵秀娟说,“这是普通一对多培训所无法比拟的。”

  目前,研修平台集结了北京中小学特级校长、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超过4200人。首位上线导师、北京市东城区教科院资深教研员江萍说:“‘开放式检课’就像一个导师超市,学员可以定向邀请导师评课,我们的点评通过系统出具检课报告。随后,几位指导教师还将与学员教师开展不少于45分钟的互动研讨。”

  加速铺就发展高速路

  疫情3年,通过教育公共服务门户——“京学通”,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需要的教育信息服务,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一键直达”,实现了入学登记、信息采集、资格审核、电脑派位等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葛巨众说,北京市教委将教育数字化转型列为重点工作,多年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凝练了“素养为先、优质协同、融合创新、首善引领”的工作理念,设计了“北京教育信息化总体框架图”,制定了《北京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和《北京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等多个文件。

  目前,北京高校、中小学校和教育研究机构等近3000个单位实现了100%接通互联网。其中,千兆以上带宽入校占比超过70%,无线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以“一库、六系统、N应用”为框架的北京教育大数据体系,构成了全市教育数据共享交换的“基础底座”。

  在这个“基础底座”上,汇聚了43个教育业务系统的231张数据表,1.5万个数据要素,共计5.6亿条教育数据。北京市教委以场景驱动支撑综合改革,统筹建设了教育公共服务、教育公共管理、教育公共资源“三大平台”。通过“互联网+”校园安全管理平台,可实现视频监控互联互通、安全工作闭环管理;通过“掌上督导”平台,督导人员可实时将督导数据上传平台,以数字化促进督导业务流程再造。

  区域数字化赋能正在催生“双减”新生态。这两年,北京东城区的学生家长们发现,孩子的课后作业变少了。史家小学分校学生家长黄粤说:“题量减少了,不同孩子的作业还可能是不同的。”东城区教委副主任周林说,进入首批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试点后,东城区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减负增效。区教委统筹编制了电子化作业,针对知识点、学科核心素养等进行重点标注,把“教、学、评”与作业设计统一到课程标准上,从源头提升了作业质量。同时,引入的AI作业分析系统,大幅减轻了教师负担,使得分层教学、个性化反馈、定制化作业等需求得到满足,实现了作业减量提质。

  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同样发生在高校校园。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毕业生办理离校退费业务时间从半天缩减到几分钟。副院长陈江锋说,原本分属学工管理系统、武装部管理系统、公寓管理系统和财务系统的业务,现在被整合成信息系统中的处理节点,数据传递代替了原先学生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奔波。

  按照北京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的部署,北京市教委正在起草的《北京市智慧教育总体规划方案(2022—2025)》,确定北京将构建“一基(数字教育新基座)、六景(数字教育新场景)、三空间(数字教育新空间)”的智慧教育发展新格局。《北京市智慧校园建设指南》也在同步编制。“十四五”期间,北京将实现学校千兆接入率、班级百兆接入率、校园无线网络覆盖率全部达到100%。中小学智慧校园达标率将达到85%。

  促改革牵引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东城区史家小学智慧教室里,记者通过VR眼镜看到了国家博物馆里的后母戊鼎,耳边还有讲解员结合文物进行讲解的声音。该校副校长郭志滨说,史家教育集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悟课程》资源数字化,将博物馆虚拟场景引入平台,利用AR、VR以及云端数字计算等多重技术,让文物全方位无死角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全新的教学场景让学习不再是简单的浏览和听讲,而是助力学生习得‘观察—思考—发问—解决问题—形成观点’的学习方法,促进核心素养发展。”郭志滨说。

  葛巨众说,面对数字赋能所蕴含的巨大可能,北京主动应变,创新线上教学模式。市教委及时出台《关于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积极推进“双师课堂”试点,将传统单师授课模式变为名师(团队)指导和同时授课模式,依托数字技术实现名师线上流转。

  记者了解到,仅在东城区目前已经建成196间双师教室,利用数字化技术,链接了对口帮扶、线上微课、联合教研、跨校备课、师徒带教、竞赛培训等不同场景。其中,北京广渠门中学与大兴区长子营中学开展双师课堂教学实验,两所学校目前已实现统一安排课程时间、协同备课,共上“3010”课程(双师教学30分钟+课上指导10分钟)。

  《北京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明确,北京将建立以业务需求为导向,以技术赋能为支撑的数字化发展机制。夯实统一的基础底座、打造统一的教育应用场景、构建统一的教育数字通达空间、提升统一的教育数字保障能力,实现从技术驱动向教育自身变革驱动的方式转变。已经启动的试点包括:房山区实验中学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教、学、测、评全流程数字化;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将人工智能创新教育融入校本课程,建立“智能知识、智能能力、智能思维、智能应用、智能态度”五位一体的学生科学素养评价模型;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首师大附属育新学校等学校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课堂行为分析,逐步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未来课堂……

  刘宇辉说,2025年,北京教育信息化将实现“七个全面”的发展目标,即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全面建成、教育大数据应用全面深化、智能化教育管理服务全面普及、师生信息素养和能力全面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融合、信息化育人环境全面升级、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增强。2025年,北京市数字教育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具有情境感知、全向交互、智能管控、按需推送等特征的教学场景将广泛普及,有效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和学生全面发展。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