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梦 为幸福人生奠基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第七中学的特色教育实践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3-03-11  阅读:次   |
42.9K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地处云贵交界。为了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富源县第七中学(以下简称“富源七中”)应势而生。自2016年创办以来,学校秉持“为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恪守“求真、求善、求美”的办学思想,明确“立德树人、身心健康、学有特色、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践行“尚贤明道、博学慎思”校训,致力打造一所“区域示范、全省知名、追求卓越、放眼世界”的现代化、高质量特色学校,形成了鲜明独特的办学风格,先后获得“曲靖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云南省科普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文明校园”“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读写教学实验学校”等诸多荣誉称号。

  校长引领,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乃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校长杨华认为,在富源七中的发展道路上,学校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于全体教师,学校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更应该是教师成长的舞台。

  针对教学名师紧缺、教师教研水平薄弱等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及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学校采取四种方式来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立足课堂,博采众长。课堂是教师重要的舞台,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校长杨华通过讲座、例会、交流、教研活动等方式把所学、所获、所感及时与教师分享;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立足校本研究,定期组织专题讲座;鼓励教师多上公开课,并参加各种竞赛课;重视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稳步推进通用教案的分工撰写、个性化教案的设计、专题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确定重难点,对存在的问题集体研讨,最后整编成册,共同研究,共同提高。

  互动交流,激发活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活动,邀请兄弟学校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及相关专家来学校与教师面对面交流和研讨,引进新理念、新经验;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积极搭建互观互学、交流研讨的平台,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都得到提高。

  特色节日,彰显风范。每年5月,学校都会隆重举办特色活动——班主任节。学校成立班主任节活动组委会,创新活动形式。比如,召开班主任论坛,挑选班级管理成效卓越的优秀班主任作主题发言,介绍先进管理经验,分享班级管理智慧;开展班主任游园活动,包括搭桥过河、握竹竿跑、混合趣味接力等项目,既放松了教师的心情,又增强了班主任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举行颁奖典礼,表彰上一年度班级管理成效突出、班级成绩优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班主任。学校为每一位优秀班主任精心设计颁奖词,校长亲自登台颁奖,并通过新闻媒体直播向全社会展示学校班主任团队的精神风貌和先进业绩,形成社会认可的浓厚氛围,助力学校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教学研究,硕果累累。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学校借鉴各校高效课堂的成功经验,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与名师工作坊、名校和重点培训机构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坚持教学反思,在全校营造反思氛围,引领教师从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得失等方面进行反思,通过写教学心得、教学随笔、个案分析等形式,让教师在反思中不断深化教育理念,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开展课题研究,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课题,同时开展微课题研究,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长,选择符合自己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小问题,在反复实践研究中形成特色,做到人人有课题,个个有收获、有发展。2021年教师发表论文80余篇,立项市级以上课题3个。

  立德树人,打造“五育”特色品牌

  德育工作成败关乎着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寻找德智体美劳有效融合、和谐统一的“新方子”,通过搭建育人平台、构建德育机制、打造“英雄文化”三大举措,助力学校德育工作新突破。

  搭建育人平台,美育与德育并举。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学校深刻认识到美育与德育不可分割,两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学校从创建美好的校园环境开始,抓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校园主体建筑错落有致,布局科学合理;校园道路宽阔整洁;具有地方特色的魔芋主题公园绿意盎然,设计别具一格。学生常常簇花而赏,“弯腰精神”(主动捡拾垃圾、维护校园环境卫生的精神)处处彰显,美育之花和德育之花盛开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学校充分挖掘科创中心、校园电视台、记者站等各种现代化功能室在美育与德育方面的浸润作用,每学期开展“定负责人、定活动、定频次、定任务”的“寻找美点,塑造心灵”探究活动,在全校形成了崇美尚德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厚重的美育文化与德育文化。

  构建德育机制,机制与行动齐鸣。每年对入学新生进行养成教育训练,通过叠被子大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舞蹈比赛,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每周评选“校园之星”,颁发“流动红旗”,涌现出一大批“美德少年”与道德标兵;成立家长委员会,督促家长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形成家校合力;将劳动教育设为必修课,开展魔芋种植、创意劳动、食堂劳作等活动;成立心理健康发展中心,自编《健康七中》校本教材,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剧大赛等,形成健康教育与德育并举的新思路;创建包括科技类、艺术类、体育类、益智类等类型的70多个社团,并逐年完善、定期补充,带动了学校的蓬勃发展,提升了学校的软实力和社会知名度,更培养了一大批特长鲜明、品学兼优的优秀学子。在国家、省、市、县各种竞赛活动中,学校组织派出的队伍均取得佳绩。

  打造“英雄文化”,立德与树人并进。富源县自古以来就是战略重镇,更是红军长征入滇的首站,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学校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整合红色资源,总结育人新思想,创造性地确立了“英雄文化”育人的新思路。2021年5月,学校以英雄的名字命名,成立了全国首个中学“英雄班”——“战斗英雄史光柱班”,利用班会课、校园广播、校刊和电子显示屏等讲述英雄故事,让红色故事入脑入心;传唱红色歌曲,传承红色精神,感悟信仰力量;组织学生瞻仰红色遗址,缅怀革命先烈……在“英雄文化”的洗礼下,红色文化、红色基因在学校生根发芽、薪火相传,家国情怀、坚定信仰、正确价值取向深入人心,实现了培根铸魂的教育目标。

  减负提质,创新教学精细化管理

  “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减负提质、赋能增效,是当前必须思索和解决的课题。学校通过实践验证,找到了教与学有机统一的新支架——“五精”理念,即精备、精讲、精学、精练、精批,形成了完整教学闭环。

  “五精”过程重研究。各备课组在推进“五精”理念时,设计专人负责制度,将教、研、学过程中形成的案例、专题会议记录、图片、录像、实录等一手资料规整起来,作为引发思考探究的“催化剂”、提炼观点的“好素材”、物化成果的“强支撑”、形成课题的“探测仪”。

  设计制度强保障。学校制定《科研管理条例》《奖励科研教师的办法》等规章制度,对在科研中成绩突出的教师予以重奖,并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形成教研教改的动力;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及时研究解决“五精”理念推进中出现的问题;每学期召开一次校内研讨会,围绕“‘五精’理念对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影响”“如何让和谐共振的教与学策略尽快走进课堂”等关键性问题进行把脉诊断、总结反思,智慧共享,共同提高;实行推门听课制度,深入学生,调查研究,不断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五精”理念推行到现在,学校呈现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生物、地理、历史、体育等学科同时申报市级课题的喜人局面,其中语文学科已经完成国家课题2项、市级课题2项、县级课题2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论文发表、课堂实录、创新教学设计、专著等成果不断涌现,充分体现了科研兴校的新内涵,并不断产生溢出效应,培养了一大批研究型教师,成为新课改的中坚力量;学校有10个校级工作室、3个县级名师工作室、1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工作室主持人都是学校成长起来的学科骨干,校长杨华亲自担任各名师工作室顾问,给予各工作室充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学校教改与发展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2021年,校长杨华大力支持市县校三级名师工作室——初中语文荣泽科名师工作室加入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主办的“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共同体”。总结年会上,校长杨华与全国教师分享了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先进做法和为未来培养人才的设想,工作室分享了学校在当前教改热点“整本书阅读”方面实施的有效策略,获得专家一致好评。学校被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表彰为“先进集体”,多名教师被表彰为教师培训“先进个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杨华校长的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下,全体教职员工把教育当成一生挚爱的事业来做,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办学答卷,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长,实现了“为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展望未来,建设“幸福七中”、争做“七中人”,已成为学校发展的主旋律,富源县第七中学必将奋力拼搏、励精图治,为打造魅力校园、品牌学校而不懈努力,为富源教育续写新的篇章、增添新的光彩!

  (杨华 荣泽科)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