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 “三力”并驱赋能实践课程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3-04-08  阅读:次   |
42.9K

  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以下简称“中大附”)位于正在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深圳市光明区核心片区,毗邻中山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是中山大学和光明区合力打造的一所高起点、高品质、高标准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学校联动高端教育资源,形成强大的资源力,建设“全景式”课程,打造“无边界”学习场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与项目中增长才干。发挥学校优势,利用深厚的科技力持续赋能劳动教育,深化劳动实践价值。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与课程的基础上,推出“小导师”课程,激活榜样力,全方位增强学习力。“三力”并驱,赋能实践,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少年。

  发挥资源力,共促“全景式”课程发展

  学校充分借助高校与社会的力量,联动教育资源,打造全面、立体、丰富、个性化的“全景式”社会实践课程体系,与中山大学及深圳市大型科研机构积极合作,带领学生走进中山大学的16个院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的41个科室与诊疗中心,以及深圳市科学馆、深圳湾实验室等科研机构,进行真实情境中的项目式学习,参与职业体验,触碰前沿科技,求问领域专家,实操项目研究,从而激发学习内驱力,培养独立或合作运用知识方法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带领学生到光明科学城展示中心、光明文化艺术中心、依波钟表文化博物馆、李松蓢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新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禁毒教育基地、光明小镇、鹅颈水湿地公园、新陂头南湿地公园等地开展“行走光明”实践活动。学校领导干部带头,教师们自主、积极地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专业能力、协调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为扎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新的系列与品牌,学校推进与高校资源、科研资源、医院资源、社会资源合作,形成强有力的资源力,推进“全景式”课程体系的发展与成熟,促使学生与教师在其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互成就。

  借助科技力,赋能劳动实践教育

  学校以科技发展为特色,提出“大科学”理念,探索“大装置+大项目+大平台”的多维发展路径,打造科技特色学校,多项科创教育举措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依托区域定位优势与自然地理优势,学校目前正在积极建构“科技+劳动”实践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科技理念,以科技创新劳动教育实践,深化劳动教育价值。学校开展“厕所革命”,清晨、午间、傍晚,身穿红马甲的学生在校园洗手间摆放卫生工具,督促同学文明如厕,维持卫生清洁,既强化了文明意识,又学会应用洁厕灵等盐酸类清洁剂与厕所污渍中碱性物质的中和反应及洗涤剂的乳化作用提高清洁效率。学校建造“未来农场”,让学生体验无土栽培,在播种与收获的乐趣之余,了解作物所需营养元素如何促进种子的发芽与成熟。学校特意在楼顶开辟了劳动教育基地,结合传统二十四节气,让学生按照传统时令登上校园天台种植农作物和中草药,在除草、松土和施肥的过程中观察研究,亲身实践植物学、土壤学和微生物学等科学原理,学会运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和土壤胶体的毛细管作用等生物学科学知识提高耕种效率。学校鼓励学生将创意想法变为现实,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学校科研处教师的指导下,在光明农场参加劳动体验的学生通过创新型劳动孵化好创意,龙潇、贾远硕、祝维琪等从实际应用需求出发,创作出方便挖红薯的镰刀铲、禽畜自动喂水器等新型农具,提高了劳动效率,科技作品在光明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学校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在真实场景中获取知识、实践知识、掌握知识。生物、科学教师带领学生在植物长廊认真欣赏植物,了解植物特性;在光明田园与光明农场观察昆虫,了解昆虫的特征与习性。强大的科技力不断扩充与革新学生劳动实践的形式和内容,让劳动实践教育更具趣味性、知识性、探究性。

  激活学习力,打造无边界学习场景

  学校注重榜样的塑造,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激活群体学习力,走向更高的平台。学校设置“一学生六导师”制度,打造“小导师”课程,选聘各类“小导师”,促进学生学习力综合提升,拓宽能力提升的渠道。学校开设错题讲评课程,选聘“错题小导师”,为同伴解决学习上的疑惑,培养学生的提问力与表达力;开设实验操作课程,选聘“实验小导师”,手把手教会同伴复杂的实验步骤,增强学生的观察力与操作力;开设戏剧表演课程,选聘“戏剧小导师”,在班级、年级中编排课本剧,提升学生的统筹力与整理力;开设名著阅读课程,选聘“阅读小导师”,带领同学共赏经典,增强学生的倾听力与归纳力;午休时,高年级的“故事哥哥”“故事姐姐”走进低年级班级,为弟弟妹妹们讲故事,高年级学生提升表达力,低年级学生培养倾听力;组织“小小监考员”队伍,让低年级学生去高年级监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专注力。此外,学校打通校园围墙,为学生打造“无边界”的学习场景,让学生的学习场景不再囿于教室与校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途径不再只是课本与学校教师,推动学生走出校门,通过定期开展“小导师”讲坛活动和“小未来秀场”课程,提升学生的创新力。学生能够站在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里,向大家介绍飞船的相关原理;也能走进中山大学深圳附属第七医院,辅助医生完成看病流程;还能走进深圳湾实验室,向大家展示复杂的仪器操作。从“学生”到“导师”角色的转化,对学生的学习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也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人人都是榜样,人人皆为导师”的实践,让学生在“无边界”的学习场景中得到全面发展。

  (罗灿 杜晗潇 童程)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