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下乡还须“校本化”表达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3-04-13  阅读:次   |
42.9K

  送教下乡的主旨,是通过系列活动更新乡村学校的管理理念,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但现实中,由于乡村学校情况各不相同,送教下乡不同程度地存在课堂与学生实际水平不符、培训与教师真实需求脱节等现象,导致效果大打折扣。“校本化”表达,应引起送教下乡活动组织者的关注。

  一是基于学生学习的“校本化”备课。送教下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送课下乡。而送教教师以城区教师居多,且要么是名师工作室成员,要么是区域内影响力较大的名师。纵观送教下乡的公开课,从理念设计、内容建构到教学手段等,教师都做了精心设计和充足准备,但课堂上有时也会出现“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尴尬场面。

  因此,送教教师尤其是城区的送教教师,在深钻教材、深研课标的基础上,还应基于乡村教育实际,有意识地针对乡村学生学习生态,强化“校本化”备课。一方面,找准切入点,让学生有亲近感。送课下乡,由于送课教师非本校教师,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导致有些学生课堂上紧张,而教师又不熟悉学生,极易出现课堂“冷场”。这就需要教师在送课前,尽可能多地了解乡村学校尤其是所教班级的情况,比如近期组织参与的活动,要么将之融入授课内容,要么课前通过一定的形式切入,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另一方面,巧设突破点,让学生有获得感。送课下乡对授课教师的课堂引领与示范要求很高,送课教师要以乡村学生的学情为基础,在坚守常规教学的同时,对于重要突破点,要巧设梯级、递进式的教学单元,多元化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并适时地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在满满的获得感中不断地产生学习兴趣,昂扬学习斗志。

  二是基于教师成长的“校本化”培训。培训教师是送教下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个环节,组织者一般会根据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和学科教学改革趋势,邀请专家或名师等人员有针对性地对乡村教师开展相关培训,以期帮助乡村一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拓宽教学视野、破除僵化思维、实现专业成长与时代同步。但现实中,由于部分专家对乡村学校教师的专业现状了解不深、研究不透,理念过于高大上,让接受培训的乡村教师产生难以落地的困惑。

  因此,在送教下乡的教师培训过程中,培训方一定要基于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使培训内容真正实现“校本化”。首先,培训方式要做到因地制宜。可以根据学校的要求,开展“定单式”培训——由培训方结合培训专家的研究专长,自行设定培训的内容,学校配合完成培训;也可以开展“选单式”培训——培训方拿出可供选择的培训菜单,学校结合教师特点勾选或补充培训需求,培训方结合学校选单完成培训。其次,培训内容要因师而异。乡村学校由于办学水平、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差异,送教下乡的培训内容也不能雷同,比如有的注重教师的业务发展,有的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有的注重师德师风……培训方一定要结合学校的师资状况,因师而异确定培训内容。

  三是基于学校管理的“校本化”研讨。学校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基于现实又源于传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学校的办学质量。送教下乡,归根结底是通过系列活动促进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因此组织者还应重点加强与乡村学校管理人员的沟通交流,与管理层就学校管理进行充分研讨,通过一校一策的谋篇布局,逐步实现乡村学校的发展愿景。

  在送教下乡过程中,组织者要真正实现基于学校管理的“校本化”研讨,就要多种形式了解学校的教育生态。一是做“有心人”。教师是学校管理的写照,其一言一行无不折射出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在上课环节,组织者要用心观察乡村学校上课教师的课前准备、精神状态、课堂表现,观察听课教师的听课情景、评课过程中教师的发言水平等,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做“明白人”。学校管理层是学校中的“少数关键”,其思想动态和工作质态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有序发展。在交流环节,组织者可通过或单刀直入或旁敲侧击的方式,引导学校管理人员盘点学校工作中的亮点和瓶颈,并鼓励他们大胆提出构想,做到心中有底。三是做“知心人”。校长是学校的灵魂。组织者要重点加强与学校校长的沟通,深入细致、全面客观地了解校长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办学情怀等,做到心中有法,才能在后续学校管理的“校本化”研讨中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

  (作者龚俊波系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初级中学校长)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