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表征须以儿童为本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3-04-17  阅读:次   |
42.9K

  “表征”已经成为幼儿园中幼儿表达自我最常见的方式。但与此同时,也有些教师对幼儿表征提出了疑问。比如:“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都得画,观察区得画、户外运动得画、主题活动得画、游戏活动得画,表征的意义就是让孩子写符号、画画吗?”“随时要求表征,孩子都没时间玩了。”“表征到底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成人?”

  从上面的困惑中可以发现,一些教师还没有真正弄清楚表征是什么,为什么要表征,怎么使用表征。

  在幼儿的世界里,语言、文字等表达方式还没发展到一定水平。因此,他们更擅长用绘画、符号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思维,即幼儿表征。表征可以分为语言表征和非语言表征,非语言表征包括动作、手势、表情、符号、图像等。

  表征是必要的吗?答案是肯定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从感知运动阶段向抽象思维阶段发展,必须依靠表征活动。因此,表征对幼儿思维发展的价值不容小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提出书面表达各年龄段目标:3—4岁喜欢用涂涂画画表达一定的意思;4—5岁愿意用图画与符号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5—6岁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由此可见,表征既是幼儿学习的方式之一,也是幼儿学习探究的重要能力与方法。

  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幼儿的表征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并给予适宜的支持和帮助。比如,在区域活动中,一名幼儿画了几团乌云和两个打架的小人,教师会发现幼儿的坏心情,通过谈话了解原因就能及时化解同伴间的小矛盾。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也可以从幼儿的表征中,了解他们的游戏水平和经验。比如,在“山洞游戏”中,随着幼儿游戏的进行,幼儿在材料不足的情况下,画出了密码锁、包包等物品,并使用操场的轮胎、器械室闲置的红布条及运动器具莲花转制成“旋转餐桌”,展开想象和替代,推动游戏情节不断发展。

  教师通过表征观察和发现幼儿的行为,体现了当前幼儿园对“以儿童为本”理念的践行。但为什么表征会成为幼儿及教师的负担?我们发现,这主要是因为部分教师把表征窄化为“画画”;没有抓好表征的正确时机;表征的出发点不是儿童。

  很多教师认为,表征就是绘画,因此重视幼儿图画表征,而忽视了其他表征方式。其实,幼儿的表征并不仅限于简单的记录或者绘画,表征应该像“孩子的一百种语言”一样丰富。语言、绘画、手工、音乐、舞蹈、运动、角色扮演……都可以是幼儿表征的方式。

  在幼儿园里比较常见的幼儿表征有两种,一种是幼儿本能的,自主自发的表征。如小(2)班的睿睿在观察区观看小乌龟后,拿了两块地垫,一块放在背上,一块垫在肚子下,模仿小乌龟把手脚伸出缩回,嘴里还不断地说:“我是小乌龟。”另一种类型则是教师有意引导的表征。比如,大(1)班幼儿在自主讨论“快乐的周末”,教师引导他们用图案、符号等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下一天的日记,再带到语言区分享。这个案例中幼儿的表征是独具符号思维的,只有通过幼儿的解读我们才能理解,这对幼儿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十分重要。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在一些幼儿园中,教师有把“表征”使用僵化的倾向,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让幼儿随时随地表征。比如,幼儿正在玩游戏,有了惊喜发现,对教师说:“老师你快来,我发现了了不起的东西。”教师过去一看,大声说:“你太棒了,快画下来。”这时,幼儿的脸马上拉了下来,对正在玩的游戏也丧失了兴趣。对幼儿来说,这样的表征要求不是引导而是干扰。

  因此,表征一定要注重时机。当然,对幼儿园来说,不同类型的活动有不同的要求与目标,不能一概而论。但总体而言,最合适的表征时机是活动开始前和结束后。活动开始前,让幼儿作活动计划,可以让活动更有目标,便于幼儿集中注意力。活动结束后,让幼儿表征,可以让他们对活动的整个过程作出回顾、反思、梳理,从而内化经验,促进发展。而在活动过程中,尤其是幼儿高度专注地沉浸在自己的探究活动中时,教师尽量不要突兀地要求幼儿随时记录,这样容易打断幼儿的活动,降低幼儿的活动兴趣。

  此外,教师更不要为了应付评估和检查,强迫幼儿表征。当前一些幼儿园迫于行政压力,或为了彰显儿童观,喜欢把幼儿的绘画表征作为环创上墙,从教室的外墙到走廊,贴满了幼儿的作品。比如,某班级外墙上呈现了“我想当什么”的绘画表征图,展示了幼儿的工程师、海军、动车司机、茶店老板梦想等图案。从整齐的线条、规整的脸型中可以明显看到成人参与的痕迹,这样的表征只是为了满足成人需要,对幼儿的发展没有实质意义。

  总之,表征对促进幼儿时期的学习和发展是重要且必要的,但关键是如何用好表征。幼儿表征应该聚焦儿童,坚持以儿童为本,让幼儿在游戏和活动中自然地表达,而不是统一主题、统一模式、单一表征。

  (作者李丽玲系福建省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幼教部主任)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