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唯论文”后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价值坚守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3-04-19  阅读:次   |
42.9K

  2022年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提出“中小学教师等实践性强的职称系列不将论文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中不得简单设立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硬性要求”,“各职称系列逐步将论文‘必选’转变为成果‘多选’,建立‘菜单式’评价指标体系”。此举是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坚决克服“唯论文”顽瘴痼疾的有力回应和政策跟进,是我国教育评价改革进程中的关键事件。不仅如此,此举更为《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政策目标释放了宝贵的教师人力资源,有望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把更多精力用于践行教书育人使命,使教师们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中来,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可见,论文虽小,却能够对当前中国教育领域两大具有格局性影响力的教育政策产生撬动作用。究其根本,是因为“不将论文作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评价指标”在根本上符合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是对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特点与规律的尊重。

  论文如何成为职称评审高利害条件

  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转发《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和《关于中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正式建立。其中,对中学高级教师的任职条件作出如下规定:“写出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水平的经验总结、科研报告或论著。”一部分有心有行动的中小学教师,开始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注意积累研究素材并撰写教研论文,并收获了因论文发表而带来的职称评审优势。随着所有要评职称的教师务求人手有论文成为现实选择,“拼论文”的倾向越来越严重。

  为纠正这种不良导向,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以吉林、山东和陕西为试点探索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任务之一便是改变过分强调论文的倾向。这在2015年正式颁布的《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被明确表述为:“切实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紧接着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克服“唯论文的倾向”,并指出了“教案”这一“成果形式”的可替代性。5年之后,又出现了本文开头指出的“不将论文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评价指标”这一变化。

  但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审权在地方。梳理多省份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条件,基本都有包含着刊物级别、论文数量、署名情况的论文发表的相关表述。虽然在论文之外,还有课题、论著、教材等展示科研能力的方式,但现实中往往是由同一所学校的教师们集体生产,在评职称的时候便没有区别。相比较而言,论文是中小学教师个人凭借一己之力可以追求的,也容易同他人拉开距离。如此一来,职称评审中的教育科研能力便被现实性地简化成了论文。

  论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会带来哪些问题

  遮蔽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本意。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本意在于以科研的方式理解和解决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在此过程中累积式地实现专业成长。当论文成为职称评审的高利害筹码,“写论文”便会静悄悄地取代“做研究”,小论文架空了大科研,使本来应是基于自身遭遇的教育教学困惑,历经长时间的琢磨涵泳、研究分析的教育科研过程,被高度压缩为短时间内的“憋论文”。更何况,课题研究方案、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程序与模式、自主设计的教具、系统而有主题的教学反思日志、学生观察日记等都应视为教育科研成果,但往往被论文所遮蔽。这一错位带来的不仅是中小学教师的情绪苦闷,更是教育科研本意的失落。

  偏离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方向。职称评审事关教师切身利益,以论文作为关键指标,带动着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所有正在和即将参加职称评审的中小学教师往往被裹挟进“写论文—发论文—比论文”的赛道。但一文足以障目,在时间精力有限的前提下,他们又何以观照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呢?此外,论文写作有其范式,也需要专业训练,不少教师将自身教育教学经验转化为论文时,会遭遇提炼和成文的现实困难,从而在职称评审上处于劣势。一次次因论文而落败,难免挫伤他们的教育教学积极性,进而影响教师队伍建设。

  助长教育科研功利化倾向。教育科研是研究者将自身兴趣和实践改善需要相结合,选择和研究“真的教育问题”,进而产出类型各异的研究成果,以此推动理论、实践和研究者职业生涯的成长发展,中小学教师也概莫能外。但是,一边是无心科研、无暇科研的主客观条件,一边是论文的短期可获得性,一推一拉之间,为评职称强撰文便成为了非常态的常态,教育科研功利化倾向明显。这无异于在浪费本就宝贵的教师精力,更在深层次上破坏了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敬畏感。

  总体而言,论文作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标准,不仅无助反而掣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会引发教育科研不良生态,其危害或将随着相关政策的强劲实施得到化解。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要遵循哪些价值原则

  在不“唯论文”时代,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怎么办?正所谓大道至简,回归职称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本源正道,则以下基本价值原则或须被遵循:

  更加关注中小学教师的全面成长。很多时候我们走得太远,反而忘记了原本的出发点。论文之所以能被单独提出并左右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多年,本初在于改变我国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在整体素养中的短板地位,意在通过提升短板来促进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提升和全面成长。但久而久之,却被这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今天论文热度散去的同时,新时代的“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大中小一体化、家校社协同等新情况、新使命对中小学教师的全面成长提出了新要求,一种更高水平、更远宏旨的全面考核亟待设计。

  更加关注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绩效。教育教学绩效与中小学教师岗位的实践特性为表里关系,因此符合中小学教师岗位特征的评价特别是职称评审体系,科学精准的关键在于能否体现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绩效。教育教学绩效包括教育教学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其过程体现在课堂内外的师生交往中,其结果包括但不限于学生的学业成就,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品德、社会化水平等不可或缺。教育教学绩效的过程与结果二重性决定了其评价主体的校本性、评价过程的长时性和日常性。归根到底,学校是教师教育教学绩效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其结果相对客观和公正,也能发挥以评价促教师发展的作用,可为职称评审提供借鉴。

  更加关注论文发表的激励性而非强制性。教育科研为本,发表论文是末;教育科研为因,发表论文是果;教育科研是必然,发表论文是偶然。若舍本逐末、因果颠倒,将偶然变为必然,就发生了逻辑谬误,其现实后果已在前文阐释。更为重要的是,中小学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常规多于创新,胜任常规工作的教师是绝对多数,创新工作且能将其文本化的教师是绝对少数。换言之,不将论文作为主要评审标准并不是不要论文,而是引导把“规定动作”变为了“自选动作”。所以,是不是所有中小学教师都要撰写与发表论文是值得商榷的,论文发表更适合发挥激励作用而不可作为前提条件。

  更加关注校本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机制。在科研立校强师的政策引导和实践共识之下,各中小学校普遍重视校本教科研工作。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可以视为其选定教育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查阅和综述文献、娴熟而准确地使用教育研究方法收集资料等所构成的综合能力。上述能力都需要时间的累积和专业的练习,没有如此的淬炼,就难以提升科研能力的知识基础,也不能支持有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因此,学校应把重心放在对校本教育科研过程的管理上,使学校组织的教育科研工作赋能于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使教育科研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利器。

  (陈如平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牛楠森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为北京市教育科学2018年优先关注课题“新时期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AEFA18012]阶段性成果)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