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从来不是教师的“私事”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3-04-27  阅读:次   |
42.9K

  如果说其他行业还可以暂且不读书,那么,教师这个行业一旦停止了阅读,不仅停止了教学,而且还意味着你在误人子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面对勤奋好学、满腔热情的青少年,教师只有每天都有新的东西表现出来,才能受到他们的爱戴。”

  “惟得道之深者,然后能浅言。”就像水从高处到低处流动一样,文化传播是从高能量向低能量流动的,教师是带着他的全部阅读史来上课的。课堂教学的广度,取决于教师教学视野的广度;课堂教学的深度,取决于教师教育思想的深度;课堂教学的高度,取决于教师道德情操的高度;课堂教学的厚度,取决于教师文化积淀的厚度。课本知识只是学科知识露在海面上的冰山,只是能看到的很少一部分,而海面之下不能看到的那部分,才是教师真实的水平。可是作为教师,若没有如同海面之下的冰山那样的知识,仅凭海面上露出的那些有限的知识,是难以胜任教学工作的。

  对教师来说,读书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一个会读书的人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一群会读书的教师可以改变一所学校的命运,千千万万个会读书的教师就会改变无数个孩子的命运,进而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没有读书带来的智慧和力量,何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基础教育领域,教师之间的差别不在专业水平上,而在综合素质上。就像身体素质好的人往往吃杂粮一样,会读书的教师一般也读杂书,基础教育教师读书要做到“五读俱全”。

  读教科书。现在的年轻教师知识面广,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但不少教师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把握不住教科书的重点和难点。教科书既不同于一般通俗读物,也不同于一般理论著作,它是人类经验在这个时代最基础的概括。教师要理清教材知识体系及核心主干知识,理清教材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找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搞清楚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呈现方式,对教材的单元、课、框、目的架构,做到胸有成竹。教科书是教师入行的立足点。

  读教参书。刚教书的年轻教师处于模仿阶段,在研究教材的同时,需要读一读教学参考书。教参书对每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等作了最为详细的解说,这对于从微观上把握知识点具有指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设计前应该仔细品读。还要读人家的教案,教案书是有经验的教师根据教学实际编写的,课堂教学设计相对完善,读教案书能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当然,教参书只是对教材一般意义上的解读,人家的教案也是别人家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学生的实际,去合理取舍、优化整合。教参书是教师成长的支撑点。

  读专业书。教师是专业要求相当高的职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迭代非常快,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确保所教知识是“鲜活”的。这点我们的教师要向医生学习,医生随时关注国内外自己专业的最新动态。专业书是教师发展的着力点。

  读教育书。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必须要有对教育现象的思考和对教育规律的把握。教师可以多阅读教育原理类的书籍,如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内尔·诺丁斯的《幸福与教育》、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帕尔默的《教学勇气》、孔子的《论语》、陶行知的《中国教育改造》、李政涛的《教育常识》等,遵循教育的规律,提升教育的理性,回归教育的本质。看一些心理学的书,帮助你通过他人的行为,推断其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更准确的认知。教育书是教师成为教育家的转折点。

  读哲学书。一个好的教师经常会扪心自问:教师意味着什么、为何而教、怎样过一种有意义的教育生活等一系列问题。一个好的教师,无论教什么学科,他都喜欢读点儿哲学。那些读哲学书的教师,会从教育的源头探索教育的本质,他们的生命状态、精神气质等内在素质,无时无刻地不在影响着学生,促进个体生命的成长。正如美国教育哲学家奈勒所说:“培养教师形而上学的素养与追求,这是教育实践者观念转变最为基础与核心的部分,也是最为艰难的一部分。”哲学从宏观视角培养人的反思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这恰恰是教师最为欠缺的部分。站在山脚看到草,站在山腰看到树,站在山顶看到云。哲学书是教师职业幸福的制高点。

  有人说,知识分子和非知识分子最显著的区别是:一个在看书,一个不在看书。如果校长不读书,教师不读书,学生就不会读书。那么,“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就有可能化为泡影,成为一句口号。教师只有再度成为一个学生,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教师。

  教师不仅承担传播知识、思想、真理的历史使命,而且肩负为未来培养人的时代使命。教师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传播者,更是新的文化的创造者。教师有文化气质,学校有文化精神,教育才会有伟大的未来。

  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明亮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在飘香的茶杯上,教师坐在桌灯前,左手捧着书本,右手托着微微倾斜的脑袋,好像在思考着什么。我相信,读书是教师活着的最美姿态。

  (作者许军国 系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