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创新机制引导轮岗教师安心从教 —— 教师“动”起来 教育“活”起来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4-01-29  阅读:次   |
42.9K

  中国教育报记者 鲁磊 通讯员 葛仁鑫

  干净整洁的校园道路,阶梯式布局的运动场、教学楼、活动中心……在距离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城区半小时车程的杨家小学,一片粉白与砖红色相间的现代化建筑格外“亮眼”。

  “现在我们和城里学校差不多啦!”该校53岁的数学教师董晓东说。“为什么差不多?”记者问他。董晓东拉着去年9月到任的校长王勇认真解释道,近年来,全市推动城乡教师交流轮岗,越来越多像王校长一样,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实的优秀校长、骨干教师来到乡村,乡村学校氛围越来越好,“我们老教师也越来越有干劲儿”。

  2016年以来,绵阳市以城乡教师交流轮岗为突破口,着力推动城乡学校深度融合、县域教育优质均衡。2023年,绵阳在提高优秀校长、骨干教师交流轮岗比例,充分发挥交流轮岗教师作用,做好服务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乡村学校教师队伍进一步建强,“择校热”得到极大缓解。

  名优教师、校长到乡村

  乡村学校到底缺什么?

  王勇过去工作的绵阳市实验小学是城区一所历史悠久的优质学校,他曾在该校做了近20年的教学和教研工作。“摸清问题,才能对症施策。”来到杨家小学后,王勇马不停蹄地推门听课,与师生、家长交流。

  针对学校面临的问题,他得出3个结论:一是教育观念落后,二是教学手段单一,三是教学氛围不浓、办学特色不明显。王勇意识到,要破解这些难题,提升教师能力、建强教师队伍是唯一出路。

  他随即对杨家小学教师情况进行分析。“教师队伍平均年龄33岁,年龄结构呈‘铅锤’形,年轻教师占大头,中间段出现较大断层。”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学期里,王勇充分发挥自己在教研领域的特长,提出根据年轻教师底子薄、缺经验的特点,变“同课异构”为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解法,引导、鼓励关注教学重点,探索更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虽然有30年的教育经历,今天我又感受到了这份职业的乐趣和成就感。”董晓东说,“过去自己上课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通过反复训练让他们记住。现在我们的努力方向是探索更多方法,为学生理解、认识概念搭建桥梁。”

  绵阳市涪城区教体局人事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充分发挥名优教师、校长对乡村学校的领航作用,涪城区提高了优秀校长、骨干教师交流轮岗比例,占到了总交流人数的22%。

  临近寒假,绵阳市安州区塔水镇清泉小学操场上却热闹非凡。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的在练习排球基本动作,有的已经组队开始“对战”。“注意发力部位!”校长谢亮在一旁大声叮嘱。

  谢亮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自2003年任教以来,在安州区多所乡村学校担任体育教师、校长。他凭借独特的教育和管理思路,几乎是每到一所学校,便带火一所学校。2020年,他带领师生克服艰苦条件、开展校园足球运动的经历,还被拍成电影,感动了无数观众。

  “如果说城市学校的重点是纾解压力,农村学校则是要提振信心。”多年的乡村教育经历让谢亮感受到,农村学生自信心缺乏、对未来充满迷茫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的思路是,以体育运动为突破点,重树师生信心、激发校园活力,进而推动整体教学改革。”

  “乡村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我们就选配什么样的教师。”安州区教体局人事部门负责人说,去年,在全区交流轮岗的教师中,像谢亮一样有想法、素质好、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占到24%,“未来,还会根据需求进一步提高比例”。

  城市农村教师“双向交流”

  面对农村学校对英语骨干教师的迫切需求,2023年6月,绵阳市三台县潼川四小的42岁英语教师兰美蓉,主动向县教体局递交了交流轮岗的申请。

  这个决定并非突发奇想。兰美蓉在中师毕业后的25年里,一直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岗位,她告诉记者,自己打心眼儿里想到农村学校,接触更多的学生。

  打定主意,兰美蓉来到位于偏远农村的刘营初中,迅速克服了生活和跨学段教学带来的不适应感,投入乡村英语教学改革中。

  在教学中,兰美蓉运用电影、音乐、演讲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用更多的鼓励和表扬,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她还担任了班主任,每天早上6时起床,从陪伴学生早操到宿舍熄灯睡觉,已经接近晚上11时。像母亲一样关心、像朋友一样交流,让学生们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这个城里来的老师。

  “让交流轮岗的教师快速融入学校,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这是农村学校必须思考的命题。”刘营初中校长项卫东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学校充分吸取轮岗教师的经验和意见,推动学校教学管理改革。

  “破解轮岗带来的不适感,需要让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认识到‘流动’才是良好教育生态的常态,既有益于教师成长,更有利于教育发展。”绵阳市教体局人事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绵阳市加大交流轮岗比例,将县域内参加交流轮岗教师占应交流人数的比例从10%提升至15%。

  除了城市优质学校教师到乡村,绵阳市还积极推动乡村学校教师到城市学校跟岗锻炼,实现城市农村的“双向交流”。

  2020年,桂烈成大学毕业后,来到绵阳市北川县小坝小学任教。学校只有学生100余人,体育教师也只有他一人,教学氛围不浓,教学研究的缺乏,让他对职业生涯感到迷茫。

  去年,桂烈成交流到北川县安昌小学,这里有学生1600余人、教师108人,其中体育专任教师就有7人。在新的学校,他不仅拜了“师傅”,还能经常参加集体教研活动。除了学习经验,桂烈成还在思考山区小规模学校在场地有限、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组织课堂、开展多样的体育活动,“将来回去一定大有作用”。

  让优秀的更优秀,卓越的更卓越

  对绵阳市北川县幸福小学美术教师王海燕来说,交流轮岗是她突破职业瓶颈的一个重要契机。

  王海燕是一名有16年美术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去年交流到山区学校通泉小学任教。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在新的工作岗位,她除了要发挥作为美术教师的特长,上好美术课、开展美育活动,还要承担语文课教学、担任班主任。

  这是她第一次切身感受到城乡教育的差别,城市学校可以实现教师专职专任,而农村不行,“得锻炼全科素养,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在校长和其他同事的帮助下,王海燕迅速进入状态。在语文教学中,她逐渐发现两门学科的共通之处:“汉字是象形文字,能不能用绘画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不少课文都在描述一个场景,能不能用绘画激发学生的想象?”

  有挑战、有触发、有感悟、有行动,王海燕开始运用美术的思维教语文,探索“美术+语文”的融合课程。对她来说,这是对她原有认知体系和教学方法的突破,“没想到在农村学校开启了我职业发展的一个全新阶段”。

  开辟新领域的工作繁多,为了把更多精力投入教学中,王海燕把正在读幼儿园的儿子,转到通泉小学的附设幼儿园就读。“我们俩一起在青山绿水间成长。”王海燕说。

  “推动教师交流轮岗,要站在教师立场,充分考虑教师的发展需求,才能真正实现流得动、留得下、用得上、干得好。”绵阳市教体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绵阳将教师交流轮岗与教师发展工作相结合,一方面,将交流轮岗情况纳入评优选先、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的考核指标;另一方面,落实补助补贴、改善生活环境,2023年投入1012万元用于改造教师周转房,让教师能够舒心生活、静心教学。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