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姜广顺:鼓舞学生的专业精神和家国情怀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时间:2021-09-25  阅读:次   |
42.9K

  耕耘教坛20多年,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教授姜广顺培养了80余名研究生、教过上千名本科生,兼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际学术期刊《动物学研究》Journal of Zoological Research主编、俄罗斯远东虎豹保护专家委员会荣誉专家等职务。主持国际、国内科研项目48项,多次赴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地考察和技术合作,并进行虎豹及其猎物种群的保护技术研究的交流与合作。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黑龙江省“头雁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级和省级高端人才荣誉称号。

立身:诚意赢得尊重

  1994年,走出大学校园的姜广顺,被分配到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向海保护局)工作,成为单位的第一位大学生,也是最年轻的科长。尽管周围很多同事在学历上、职位上都要略逊于他,但他谦虚、好学,从来不拿架子,对同事总是很有礼貌。姜广顺说:“别看他们学历不高,但有的人在野外识鸟特别厉害,有的人做标本特别厉害,都值得我去学习。”他身先士卒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很快和大家打成一片。

  为了观测鸟类,姜广顺每天天不亮就去湿地测鸟蛋、量鸟巢。车子经常陷进泥潭,他就带着司机小陈去老乡家借四轮子拖车。在姜广顺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小陈也学会了与老乡打交道,渐渐成长起来。“当年只有高中学历的小陈靠着踏实肯干的精神已经被提拔为科级干部了。”姜广顺欣慰地说。

  那个时候,保护区待遇较低,好几年开不出工资,有些人就会盯着利益不放。28岁的姜广顺手下有几十号老老少少的工作员工,出现矛盾在所难免,而姜广顺调节矛盾的前提就是洁身自好,有奖励的时候先发给别人,“这样我再说什么,他们也不会有怨言。”

立学:拓展才能成长

  从向海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到东北林业大学的硕士、博士、教授,姜广顺不断拓展着自己的能力、增长着本领,逐渐成为业内著名的野生动物保护专家。

  姜广顺把科研方向定位在猫科足迹影像鉴定时,很多人不看好,但他坚持认为中国东北的土地有半年的时间被稳定的基质覆盖,足迹学在这里一定可以有所作为。姜广顺指导研究生在东北虎林园采集了70多只老虎的足迹影像资料,建立了数据库。每次在野外发现老虎足迹,他都会把野外采集的足迹和手里的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实践证明,用足迹鉴定老虎的性别和个体信息,准确率可以达到95%以上。

  姜广顺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带领学生建立的猫科动物数据库也从足迹影像数据库扩展到花纹数据库、遗传数据库、虎豹猎物数据库和栖息地数据库,在地域比较研究、近亲繁殖、栖息地恢复、种群保护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目前,姜广顺的科研版图不仅拓展到了东北虎豹、华北豹等近10个省份的野生动物保护,还承担了联合国亚太经合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合作项目8项,国家林草局的野生动物监管、全国虎豹资源调查等项目12项,国家基金面上项目3项,科技部重点研发任务项目1项等共计48项。

施教:唤醒学生激情

  “不能让学生只盯住自己的科研方向,培养团队意识、团队精神更重要。”姜广顺说。姜广顺还非常重视给学生“立规矩”。新生入学就要被“扔”到野外至少20天,这是让他们学习如何在野外识别哺乳动物,练就只看到脚印就知道这是什么动物种类的本事。“这是硬功夫,也是做野外科研必须掌握的技能。”

  姜广顺特别强调时间观念,对于不守规矩、不专心科研的学生,从来不会留有情面。但他又十分包容,如果发现学生确实不适合这个方向,会想办法帮着调整甚至更换导师;发现学生对自己并不熟悉的方向感兴趣,他还会积极联系国内外的专家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姜广顺会安排学生写方案、做报告、准备PPT,虽然给学生修改会比自己亲自写作更耗时耗力、更麻烦,但是他却坚持让学生冲在前面,自己去做学生的后盾。现在他的学生大多在高校、科研机构、行政部门从事着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成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创新性发展的生力军。

  做动物保护就要有家国情怀,姜广顺带着学生们通过参与一个个项目,帮助他们建立起家国情怀。“我们有很多项目是和国外合作的,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自己做得好,会让国外专家刮目想看的自豪感,感受到自己代表的是国家的形象。”姜广顺说。

  “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姜广顺时常会和学生们讲起我们国家野生动物保护从无到有的过程,讲起全国动物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很多学生在他的感染下建立了浓厚的职业激情。90后刘书言已经把研究东北虎当成了自己的精神支柱,“可能一辈子也不能亲眼在野外目睹一次,但是只要知道它们存在着、数量增长着,我们的研究就有了价值。”她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曹曦 通讯员 孟姝轶)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