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心理健康教育“四大”服务体系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时间:2022-04-11  阅读:次   |
42.9K

  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四川省历来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制定和下发了一系列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们强化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抓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四大”服务体系,即课程教学与专业辅导体系、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体系、“家校”“校社”“校医”联动体系、行政管理与教研支持体系,切实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与专业辅导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成长。一是普遍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义务教育阶段专题教育安排在地方课程《生命·生态·安全》,高中阶段安排在校本课程或选修课程中,每学期不少于9课时。同时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二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结合。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向师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并将5月25日定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日。三是建齐用好心理辅导室。在校学生人数在1200人及以上的农村学校和在校学生人数在1000人及以上的城镇学校要设立心理辅导室,学生和家长通过预约、上门或来信等方式与心理辅导教师联系,接受辅导帮助。

  强化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体系建设,筛查可能存在心理困惑和问题的学生,预防校园心理危机事件。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工作。遵循“依法、知情、自愿”原则,2022年全省各地学校已经科学有序进行了学生心理筛查,在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发展趋势基础上,对筛查中发现的心理问题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少数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加强心理辅导。建立完善学生心理成长档案。心理辅导室为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建立心理预警档案,分类别归档,严格保密并开展跟踪服务。建立心理状况定期报告制度。及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是单亲家庭、遭遇校园欺凌、患有抑郁症等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完善学校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建立从学校到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心理危机干预通道,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有效干预、顺利转介,努力避免因心理问题引发的伤害事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按照《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不断健全心理危机的预防、预警、干预工作协调机制,建立从学生班级、寝室到学校各职能部门再到家长的三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校社”“校医”联动体系,通过家校社协同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全省各学校普遍建立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同时,通过家长沙龙、家访等途径为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宝兴县聚焦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坚持送服务进家门,为特殊孩子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加快构建“校医结合”心理危机干预服务机制。针对心理教师在危机干预方面专业深度不够、教育医疗两大部门信息不对称、转介通道不畅通等现实问题,成都、德阳、攀枝花等地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德阳市建立“校医联盟”,由医院指派专属“心身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开设“校园回访门诊”,每月开展一次送医入校,形成专业主导的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建立畅通的转介系统和专业支援体系。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行政管理与教研支持体系,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管理体系,由主管德育工作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主抓,德育处(室)和学校具体组织实施,其他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加强与公共卫生机构、街道社区、公益团体等单位团体的联系,形成长效机制。绵阳市作为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由市委、市政府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规范开展社会心理服务。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体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及骨干教师、班主任的培训。四川省成立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如峨眉山市教育局成立的峨眉心理工作室,长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送教下乡,发挥工作室辐射示范作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有影响的优秀教学成果,如成都市创新实施的“学校心理辅导员ABC分级培训及资格认证”制度已在全省推广应用。

  (作者曾宁波系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