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疫情下的“甘肃农校对接”平台
夜幕下的甘肃兰州,寒风料峭,比以往更加安静。
但此时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定远镇的“甘肃农校对接”分拣中心,却是灯火通明,一派紧张而忙碌的景象。十多名工人一边熟练地分拣白菜、土豆、西红柿等新鲜蔬菜,一边有序称重装袋,搬运至指定区域……
今年42岁的赵胜利,家住榆中县,是这里的“老员工”,手法熟练。除每天要做核酸检测、打卡、测温,从晚上8点30分到凌晨3点多,他和其他工人平均每人要分拣4000多斤蔬菜和鸡蛋,中间几乎不停歇,许多分拣人员手都肿了。“这些日子特别忙,上厕所都是跑着去的,感觉像是在打仗。”
凌晨3点以后,这些分装好的新鲜蔬菜及食材将全部搬运上车,运往兰州市内的部分高校。3月以来,为严防疫情扩散风险,甘肃省教育厅第一时间启动紧急预案,在兰高校全部实行封闭管理和线上教学。
据了解,2018年11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联合甘肃省共建了农校对接精准扶贫实验区,以“菜园”对接“校园”的方式,实现优质农副产品直供高校食堂,这一探索带动了农民增产增收,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为确保满足高校需求和农产品精准配送,甘肃依托高等学校服务中心设立了“甘肃农校对接”平台,并建成电商采购平台和分拣中心,实现了一体化采购、储存、销售、配送体系。截至目前,有19所在兰院校通过“甘肃农校对接”平台采购食堂所需原材料。
数据显示,2021年,该平台供应高校调料干货27.73吨、豆制品265.37吨、米面粮油3943.3吨、鲜肉20.02吨、冻品26.76吨、蔬菜2695.76吨、水果4.82吨、禽蛋157.81吨,学校大宗食材原材料采购成本同比降低了20%—30%,有效节约了资源和采购成本。
“保障广大师生吃上可口安全的放心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经历了去年疫情防控‘大考’,我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能切实保障封闭管理校园的食材供应。”“甘肃农校对接”平台负责人杨世栋说。
3月20日凌晨,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后勤处一通紧急“加单”的电话让杨世栋有点“措手不及”。按往常,高校食堂各档口都是在学生晚餐后在采购平台下单,截至晚上10点。其间,食材消毒、质检等程序一环紧扣一环,采购平台和分拣中心员工“同步开工”,调配、分拣所需物资,凌晨时分大多数“订单”就已基本完成。但此时,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还紧缺0.56吨豆制品、37.85吨米面粮油、0.14吨鲜肉冻品和12.49吨新鲜蔬菜。怎么办?杨世栋当即召集公司员工重新“盘点”物资、核实库存,打票员快速打印配送单,采购人员紧急奔赴蔬菜批发市场,分拣工高速分拣……凌晨五点,全部物资配齐、消杀,车队整装待发。
“请放心使用,人员、车辆都已全面消杀。”不到凌晨六点,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所需物资安全送达,这也是配送司机张锦有每天的任务。
实际上,对于这条配送路线,张锦有早已轻车熟路。每天,凌晨三点准时起床,匆匆吃两口,他就开始清点负责学校的食材,再分类装车。“首先要保证安全,按时到达学校完成配送,和每个食堂核对货物及签配送单,确保每个食堂正常开餐,老师和同学们都吃上热乎饭菜。”尽管很辛苦,但张锦有热爱这个岗位。
据粗略统计,疫情以来,从“农校对接”平台配送至各高校的调料干货有2.8吨,还有14.01吨豆制品、米面粮油284.1吨、5.88吨鲜肉冻品、37.16吨新鲜水果、194.86吨新鲜蔬菜等,有力保障了各高校的食材供应,广大师生吃上了“放心菜”和“热乎饭”。
“我们要齐心协力,坚决协助高校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杨世栋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尹晓军)
晚上8点后,分拣工人陆续上班,他们要经过严格的测温、消杀和登记。尹晓军 摄
晚上,采购的食材陆续抵达,工人们搬卸至指定区域,再由分拣工人分装。尹晓军 摄
消杀后的每样食材都要经过严格的质检,才能进入分拣环节。尹晓军 摄
工人熟练地分拣土豆。尹晓军 摄
物资卸货后,还要经过重新称重、登记。尹晓军 摄
分拣工人按照订单,称重配送物资。尹晓军 摄
分拣工人挑选各校所需的配送物资。尹晓军 摄
每晚,中心负责人杨世栋(左一)都要详细抽检配送食材。尹晓军 摄
分拣好的食材,工人要整齐放在各个学校档口,等待统一装车。尹晓军 摄
每天晚上,库管人员要盘点、清点库存。尹晓军 摄
工人搬运存放在冷库里的速冻食品。尹晓军 摄
分拣中心停着的货车。凌晨五点后,这些车将配好的食材运送至各个学校。尹晓军摄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