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走过20年 寻找教育的“理想国”
应家长之需办学,学校规模扩大总是有底气;为孩子上好学而改革,好教育追求总是不懈怠。这样的一群人从幼儿园探索起步,继而用十年时间以高质量的爱和朴素的追求办出了百姓认可的教育品牌,这是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明德学校向着理想教育生态进发的十年,也是他们探索幼小初高一体化发展实现师生共进的十年。
当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带着收获的喜悦与学校告别时,当家长纷纷发来短信对学校老师表示感谢时,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明德学校董事长朱丽如知道,这一次办高中的路走对了,团队的努力又一次获得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从办学那一刻起,朱丽如就没想过会把学校办成从幼儿园到高中全学段的集团学校,不是她不敢想,是她觉得学校涉及孩子乃至家庭几代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办就要办好,不能对别人有所辜负”。
如今,10年过去了,怀揣一份办学理想的明德教育人,一直在向着心目中教育“理想国”的样子前进。
“家长推着变大”的学校
2011年,犹豫了很久的朱丽如终于决定办小学了。那是当地家长的热烈渴求让她最终下了决心。
那时,汕头市潮南区陈店镇上乡村缺少真正的好学校,已经有20年幼教办学经历的朱丽如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办了潮南区陈店明德学校,同时承担了本村义务教育的责任,招收本村的适龄儿童免费就读。
此后的2015年,朱丽如又在附近镇区创办了深溪明德学校,2018年继续开办高中部,从而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延伸到高中的15年一贯制近6000名师生的集团校。
朱丽如是土生土长的潮汕人,因家里兄妹多的缘故,从小就喜欢与孩子打交道的她,初中毕业就动了办幼儿园的心思。为了积累教育经验和办学资金,她还应聘到当地的幼儿园去当老师,一边工作一边函授学习。1992年,20岁的朱丽如摆脱继承家族企业的窠臼,拿着9000元启动资金创办了自己的幼儿园——陈店育新幼儿园。
“回想这么多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到有这些孩子陪着我、家长支持我,心里的马达就不停地轰转起来。”因为喜欢,朱丽如带着创业团队全身心投入到办园中,并连续开办分园、扩大规模。幼儿园秉持“培养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有科学素养的儿童”的教育理念快速发展,相继被评为“广东省巾帼文明示范岗”“广东省规范化幼儿园”。
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和生源的增加,2011年9月为了解决潮南区陈店镇乡村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朱丽如与村委会联系并多方筹措资金,创办了潮南区陈店明德学校——如今在很多最初的创业者看来,明德学校在办学领域的拓展完全是家长促成的。那时每到毕业季总有家长催问园长和老师,“什么时候办小学”?而这一次办学拓展到中小学领域,也打开了明德学校转型的大门。
“既然家长信任,我们就办出个‘样’不让家长失望。”学校没有办小学和初中的经验,就面向全国招聘有经验的校长和教师,在中山市当了10年校长的唐正满因此加盟明德学校。
今年是陈店明德学校建校10周年,经过多年的积累学校基于每个班主任的特长打造“一班一特色”,从一年级开始让学生掌握一项技能并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渐延伸,形成了独特的校本课程体系。
“成立之初改革的基因就流淌在学校的各个方面,为了照顾上班父母无暇照顾子女的现实问题,我们进行作业改革,坚决不让学生把作业带回家,此后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开发了不同课型的上课法……”唐正满本以为会遇到家长的阻力,没想到2014年学生已“人满为患”。
此后在一次考察山东省昌乐二中时,学生的自主能力、生命状态让明德管理者眼前一亮。朱丽如带领学校干部教师果断行动,以昌乐二中为榜样开启课改之路。随后,他们又向深圳名校学习,逐渐建构起自主、高效管理体系和课堂教学模式,从课堂建设到文化构建、从班级管理到学习生活、从显性文化到隐性文化,学校的发展逐渐走上快车道。
2018年创办深溪明德学校高中部,课改也持续推进。今年学校第一届高中生毕业,成绩让人惊喜。朱丽如却说:“除了追求学业优秀的在校生活,我还让他们看到了更多可能,因为成绩只是未来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成长不是只有一种可能
初一(59)班的周家怡是从其他学校转过来的,她说来到深溪明德学校后第一感觉是“豁然开朗”:“原来学校不只是简单教知识,还可以提供学习方法、培养自主能力”。
“在学校,可以看到未来的各种可能。”在采访过程中,这是许多学生的心声。
“潮汕多子女家庭多,许多父母忙于工作,缺少与孩子的有效沟通,而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学校就要成为弥补割裂孩子成长的‘黏合剂’,填平这些缺陷。”所以,朱丽如鼓励各个校区多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别人交流、控制情绪、表达感情。学校也拓展思路,从小学到高中均主张多途径培养、多元化发展、多途径成才。
深溪明德学校每年都要举办“美食节”。这一天,以班级为单位的美食摊位摆满了食堂和教学楼一层大厅,有的吆喝、有的售卖、有的收费……学生、家长使出浑身解数把自己制作的美食兜售出去。
回想起参加“美食节”的场面,初一(66)班学生马诗涵一脸兴奋,“从海报制作到材料采购再到成本预算,每一个环节都由我们自己完成,为了能收回成本甚至略有结余,我们邀请家长参与并指导制作程序,每个参与者都不遗余力。”
“我们搭建一个平台,让各种情感在交往、碰撞中生发,师生、家校的关系更密切了。”学生成长中心主任李斐说。
如今轻松、和谐的家校关系已成为常态,但在推进改革之初,许多家长是投否定票的。如在2015年开启课改时,许多不理解的家长以为学校拿他们的孩子做“小白鼠”,表示要转学。“说实话,当时我们也有些动摇,毕竟家长主要是看成绩的。”李斐告诉记者,为了打消家长的顾虑,也为了课改落到实处,学校邀请汕头市教研室进行把脉问诊,并面向全市骨干教师开展“教学开放周”,让教师与家长走进学校感受课堂、感受学生的成长变化。
一周过去了,阻碍的声音逐渐销声匿迹。
学生小钟作为插班生来到明德学校后,厌学严重且不愿意与别人沟通。随着一段时间观察后,他发现班级里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自由表达,内心的坚冰开始融化,眼睛里重新有了温暖的光。
小钟的父母开心地把孩子在学校的变化告诉别人。“父母爱孩子,我们也爱孩子,但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只要孩子好了,家长就成为口碑的传播者。”初中部校长李建国如是说。
许多人不理解朱丽如,“一些学校不重视的音体美劳,明德学校都重视,甚至还成为一种偏爱。”每当有这样的声音,朱丽如就用行动给予回答。
陈店明德学校成立时虽然校舍占地不大,但学校还是在校门口开设了“开心农场”,当孩子在里面浇水、除草、施肥时,朱丽如就有了沉甸甸的幸福感。
在搬入占地150多亩的深溪明德学校后,学校就在附近租了7亩地,让学生有了更多体验的机会。在尝试两年后,学校便把周边100亩土地全部租了下来,开发成生态耕读园,涵盖水稻种植区、养殖区、百果园、百蔬园、池塘等不同主题区域,将学园与农业科技园结合,把学生成长从课内引向课外、从学校引向基地,构建起了生命教育的综合形态。
语文教师肖喜红在上朱自清的《春》时,带领学生走进耕读园,让学生用五官感受虫鸣、微风、芳香……感受不同季节的不同心理变化和情绪起伏。“传统课堂上学生亲近自然的机会少、体验少,写文章也是干巴巴的。有了这片土地,学生的生命就有了广度、厚度。”肖喜红说。
二年级语文教师胡珊在教修辞手法时就让学生随意坐在耕读园的草坪上,看着天上的云说,“一会变成一个笑脸,一会像一位慈祥的奶奶”……通过观察周边的花草,有学生说,“野花是春天的‘眼睛’”。每当听见这些动人的语句,胡珊总有一种感动,“我们给孩子一朵花,孩子会还你一个春天”。
每天清晨,初中部的学生围绕耕读园晨跑;劳动课上,每个班级在自己的种植区播种、施肥、除草;一年四季,师生可以赏花、采果,喂养鸡鸭和兔子,偶尔还能组团去乘船游湖、垂钓;在集体活动或者休闲时间,师生更可以在草地上踢球……
朱丽如每天和老师都吃住在学校,她说不是守着学校,而是不舍得错过学生的每一次成长。
从“我”向“我们”凝聚
在心中无数次幻想过理想学校样子的邱桂茹,2016年师范毕业后来到深溪明德学校,她惊喜地发现:这所学校很不一样,这里有她梦想中教育的影子。像见多年未见的“挚友”,邱桂茹满心欢喜投入第一份工作中。
2015年,肖喜红大学实习就是在深溪明德学校,毕业后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明德。不仅如此,她还把远在湖南的男朋友段勇强拉了过来,随后结婚生子,在明德学校扎了根。
教师流失率高是民办学校的顽疾,可明德学校却恰恰相反。唐正满告诉记者,从2011年办学之初到现在,一直坚守在学校的老教师就有近30人。
是什么让一所民办学校有这样的凝聚力?
“让教师找到存在感。”朱丽如的话掷地有声,“存在感主要体现在物质和精神上,物质上尽可能超越教师预期,精神上要让教师看到专业上的发展前景”。
在明德学校,朱丽如想方设法给教师涨工资成为美谈。不是朱丽如有多“豪气”,她说是要打破“生意人”思维,要让教师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在明德学校,教师不花一分钱可以享受两室一厅的公寓;为解决教师后顾之忧,即使教师家属不在学校就职,同样为其解决衣食住行难题,并为教师子女专门开设托管班……
“学校倡导亲情式家庭关系,在教师的潜意识里,我们都是‘明德人’已经扎根。”学校行政中心主任朱文坚说道。
肖喜红得了咽喉炎,学校就帮她联系医院就医。6年过去了,每次下班后肖喜红都自豪地说:“我是回家不是回宿舍。”但让她耿耿于怀的是,自己初入职时验收课竟然上了4遍都没有通过,回想起当时的沮丧和不甘,肖喜红感慨万千。
原来,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明德学校为不同层次教师设置了不同的成长方案,课堂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
袁铁军是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方案的主要设计者。作为学校教师研修中心主任,她清楚地看到,学校在教师培养上舍得下力气、花本钱,每年用于教师的培训费用上百万元,“教师能力的提升就是对教师最大的福利,也是对学生最大的负责”。
2015年就职的英语教师李姗,恰好赶上学校课改的第一年,从小组建设到课堂流程再到导学案编制,她既要适应课改的深入推进,又要立足学校整体框架下的培养计划,每一个环节都是一种挑战,但同样也成就了她。
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艾振江在高中还为每个学科教师订了专业杂志,带领教师研究课堂,为学科课堂建模。每个月,以教研活动为统领进行主题课堂展示……
“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师要进行不同的专业成长设计。”在公办学校退居二线后的周华伯被返聘到明德学校做总负责人兼高中部校长,他说,“新高考倒逼我们进行改革,也倒逼教师专业成长的再反思。”
或许正是这样的“家文化”和对成长的不懈追求,让一个民办教育集团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名师,也黏住了走进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在学校,教师对待学生同样以“爱”为核,让学生在明德学校学习生活也享受到家的温暖。
“学校不只是一个学园,更应该是教师成长的家园,当一个个独立的‘我’漫步在校园的角角落落,内心能自然萌生一种荣誉感、幸福感、自豪感,进而会追问自己‘我们’还能做什么才能不负孩子。”这是朱丽如对未来教育的期许,也是她努力的方向。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