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养成教育为学生发展奠基
□ 孙凯 孙华
高青县第四中学是县委、县政府调整学校布局,实施初中进城工程的第二所项目学校,于2009年9月改扩建完成并投入使用。学校占地150亩,现有42个教学班,教职工243人,学生1800余人。
学校是一所完全寄宿制学校,学生全部来自县城西部比较偏远的两个乡镇。由于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学习、生活、礼仪等习惯严重滞后,因此,学校自成立伊始就立足学生实际,秉承“养正”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行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全力将学校打造成文明之地、养正之所。
养正,即“涵养正道”之义。《周易》有言:“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人在蒙稚时期,就应当施以优质的教育,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和文明规范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而言,习得良好品性和习惯是人生成功的第一步,有助于他们开启智慧之门,成就幸福人生。学校在广泛调研和充分实践的基础上,立足实际,强力打造养成教育的理论体系,经过10余年的实践,促进了素质教育的高效实施。
一、“1+18”照亮养成教育
“1”即一个内涵化目标, “18”即18条内涵化习惯。学校在充分调研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把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框架设计为1个内涵化目标、18条内涵化习惯。
1.养成教育目标
总体目标:把学生培养成自信向上、知礼有仪、博闻多才的文明学子。在总体目标引领下,制定各年级的精细化重点培养目标:六年级是尊重、诚实、团结;七年级是俭朴、合作、仁爱;八年级是宽容、感恩、和谐;九年级是谦逊、孝道、责任。
2.养成教育习惯培养
养成教育习惯培养是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学校称之为“三项十八条”。“三项”即礼仪、生活、学习3个方面,每一项对应着6条习惯,一共是18条习惯。这些习惯涵盖了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极强的指导性。
二、“知、情、意、行”铸就养成教育
一是发挥课堂优势,进行“知”的教育。学校充分利用“两会一点一报告”机制,对学生进行以“是、非、善、恶、美、丑”六大主题为主的“知”的教育,全面加强学生的道德认知。“两会”即周一全校学生集会、每周班会,“一点”是每天晚上点名,“一报告”是每学期组织一次法治教育报告。
二是开辟多样教育渠道,突出“情”的培养。除班主任、学科教师的日常教育引导外,充分利用家委会、家长会、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加强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使学生自觉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得到培养和强化。
三是加强检查督促,强化“意”的训练。制定立体化、实用化、易操作的规章制度,定期检查评比,健全反馈网络,促进行为养成。
四是开展各项活动,落实“行”的要求。每学期初的第一个月开展“常规教育月”活动,对学生强化习惯养成教育。继而开展 “三项十八条习惯养成教育月”“月常规落实先进班级评选”“文明与我同行”“公寓文化节”“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教师节感恩”等系列养成教育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四项工程”护航养成教育
1. “1131”工程
第一个“1”是指“一本手册”,即《学生管理手册》。学校将《高青四中学生文明礼仪规范》《高青四中学生一日常规》《高青四中学生公寓管理规定》等27条规章编印成册,让学生在礼仪、学习、生活等方面看得见、摸得着、有方向、有对比,有章可循。
第二个“1”是指“上好一节班会课”。学校制定了班会课规范,使班会既是班级工作安排会,又是一周常规评比会,还是习惯养成点评会。通过全校范围内优秀班会课展评活动,引领全体班主任加强班级管理,逐步形成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良好机制。
“3”是指“三条线监管”。第一条线:值日校长——值日干部——值日教师——学生会。第二条线:德育处——级部——班主任——班干部。第三条线:团委——团支部——团员。通过三条线的监督管理,使学生管理各项工作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反馈及时、纠正到位。
第三个“1” 是指“一条线考核”。为将学生品德行为的模糊评价变为量化评价,彻底改变学生品德行为考核中奖惩不明、优劣不分、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问题,学校实施学生“德育百分制”月考核办法。每天,班主任和班干部都会根据学校规章制度记录学生表现,采用加减分的方式对学生的品德行为进行量化考核;每月公布学生“百分制”考核成绩,并记录在《学生成长手册》中。各年级根据“百分制”月考核成绩褒奖、处分相关学生。并且,学校把“德育百分制”月考核成绩结果作为评选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的重要依据之一。这种比较客观、具体的考核评价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校本德育”工程
为梳理德育内容,使德育工作成体系、见特色,学校组织编印了德育校本教材——《习惯与成长》一、二册,重点解读养成教育的“三项十八条习惯”,共分为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礼仪习惯3个单元,每一单元设置6节课。另外,学校还组织编印了党史教育校本教材《光辉的历程》、国史教育校本教材《共和国的足迹》。
这些德育教材不但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提供了素材,增强了德育的计划性、针对性,而且书中的一个个德育故事、一个个励志人物、一句句名言警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3. “常规日结”工程
学校在上午课间操后设置了“课间总结”这个环节,广播操后由班主任或班长主持进行“课间总结”。主要是针对前一天的班级纪律、卫生、学习、宿舍管理等常规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总结,由班主任及时对各班委的表现进行评价,做到班级常规工作“日日清、日日结”,使学生纪律、卫生、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处理、解决得更加“短平快”。
4. “三个结合”工程
一是将养成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除每学期的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家访等与学生家长沟通形式外,学校还定期举办学生和家长全员参与的“与成功有约”感恩激情报告会。各班建有班级微信群、QQ群,教师可以通过这两个平台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学生的在校表现,使家校合育更加便捷。
二是养成教育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学校要求教师在行为习惯方面率先垂范,在注重培养学生预习、倾听、做笔记、合作学习等良好习惯的同时,结合读书演讲比赛、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比赛、培养学生“六姿”等系列活动,扎实开展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三是养成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学校对校园文化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打造养成教育特色鲜明的教室文化、宿舍文化、餐厅文化,让学生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促使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得到强化。
四、“八大版块、三大阵地”溢满养成教育之花
“八大版块”即主题教育、实践教育、科教活动、创新教育、团队活动、艺体活动、社团活动、法治教育。“三大阵地”即普法教育基地、两史教育活动基地、民族教育长廊。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学校养成教育硕果累累,特别是在“八大版块”教育和“三大阵地”建设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促进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乱丢垃圾的现象杜绝了,主动捡拾垃圾的现象增多了;课间,打打闹闹、大声喧哗的现象减少了,知礼有仪、安静有序的现象增多了;课堂上,交头接耳、无所事事的减少了,书声琅琅、主动学习的增多了;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的现象杜绝了,互帮互助、有尊有让的现象增多了;打饭插队、吵闹喧哗的现象杜绝了……学生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升,在百灵艺术节、布谷科技节、中学生运动会以及近几年中考中,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