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热爱奔赴山海
13年前,22岁的我从师范院校毕业,由于种种原因去了一所村小任教。由于路途遥远,我周一至周五住校,过上了一个人、一间房、一盏灯,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书籍的生活。记忆中,那时的夜总是漫长的。
一周20节课,白天忙两个班的教学,晚上改两个班的数学作业,忙得不可开交。这里没有什么外出学习机会,也没有师傅指导,我工作起来比较吃力,课堂教学也缺乏活力。有时遇到难题,我就一个人蹲在学校外的田埂上默默思考。
一年后,我考入一所城镇学校。自知经验少、年龄小,我很不自信,面对家长时不敢正视他们的眼睛,说话时声音都是颤抖的。但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好老师。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第一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我班全校排名倒数第一。现实给了我当头一棒。
在那个网络和物流还不是很发达的时代,我开始到省图书馆借阅书籍,去书店购买书籍,开启了一个人的学习之旅。
为了尽快熟悉教材,我把小学数学12本教材都翻遍了;为了向名师学习,我观看视频并模仿着进行教学;为了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我广泛阅读教育经典。就这样,我用海量的阅读换取每天的点滴进步。除了阅读,我还坚持写教学反思,在每日的“得”与“失”中思索,让自己做得更好。
9年后,我交流到一所城区学校,拜了第一位师傅,加入了师傅的工作室。我将工作室的300多本教育杂志看了个遍,知道了更多的“不知道”。这时,我尝试把自己的教学反思整理成文章并投稿,不承想处女作就得以发表。拿到样刊时,内心激动不已,铅字的墨香久久回荡,至今依然回味无穷。
后来,白天我实践于课堂之中,晚上敲打在键盘之上,陆续在多个杂志发表了30余篇文章。写作打开了另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成长的更多可能。正是因为写作,我与特级教师华应龙成为师徒,在他的工作室结识了许多优秀伙伴。
为了缩小与工作室成员的差距,我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了:每天5点多起床读书,除了读专业书籍,还订阅了6本教学杂志。阅读让我打开了世界,也打开了自我,我如大树那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这些年,我到过不同的学校,虽然工作地点一直在变,但不变的是热爱教育的情怀。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绘春秋。
多年耕耘,我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荣誉,但我最看重自己的“教师”身份,无论工作多忙,从未离开课堂、离开学生——教师的阵地在讲台,带领学生去触摸更广阔的天空是我的责任。这些年做了那么多改变,只为心中的不变,那就是让自己知道得更多一些,尽可能减少教书时的遗憾。
教师成长哪有什么密码,只不过是在理论书籍与教学实践中来回穿梭,在冷板凳上与电脑前记录点滴进步,在观照自己和照亮他人中成长自我。只要保持热爱,我们就能在一次次奔赴山海中收获成长。
(作者朱 欢 系江西省南昌市桃花学校)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