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堂改进的四条路径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时间:2022-01-10  阅读:次   |
42.9K

  学校是学龄儿童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是教学质量形成的主途径,回归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原本样貌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石与初心。当下,“双减”政策引发的学校教育“双回归效应”日渐显现:一方面,教育教学活动开始回归校内,课堂学习、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挑起了质量提升的大梁;另一方面,教学提质增效的轴心开始回归课内,课改减负、根源减负、内涵减负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词。

  学校工作的中心是教学育人工作,课堂教学改进是“双减”政策落地的压舱石,将学生学业减负真正转移到“教学改进”这一重点上来,是国家“双减”政策的终端目标所在。深而究之,学生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的滋生肇始于学校教学任务的“外溢”或“外泄”,根源在于学校低质低效教学活动的滥觞,其实质是课堂关键教学要素的“本体异位”现象。基于这一分析,立基深度学习原理,聚焦教学效能产出点,简化、优化、精化教学流程,敦促课堂教学回归本位与正途,是根源减负的科学之道。

  牢记教学主体,让学生学习高效发生

  “双减”的难点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而减轻作业负担的主途径是课改减负,即坚定“向45分钟要质量”的信念,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一增效主途径。课堂是教学质量的主控点,学生是课堂生效的目标点,深度学习是课堂增效的入手点。教学效能是教师与学生、教学与学习共谋共参的结果,真正让学习在学生身上发生是高效教学的至高追求。

  换言之,教学活动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是让学生的学习发生,教学效果必须“在学生身上并经由学生亲身学习”来实现,抓住了学生与学习活动,教学增效就找到了突破口与发力点。从这一角度看,要真正落实“双减”,必须创建高效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能,践行“少教多学”理念,力争将潜在学生作业负担扼杀在课堂的“摇篮”中。

  瞄准核心知识,让教学力量直击靶心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课程知识,核心知识是教学的靶心,对准教学靶心开展精准教学是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换个角度看,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是课堂上教师抓不住重点,产生了“靶心移位”现象,大量教学时间被非核心知识教学消耗、侵占,致使课堂教学难以在核心知识教学上聚力、聚焦、聚合,产生教学“激光效应”,大量偏离教学靶心的教学活动成为孕育低效教学的温床。

  在完整的一节课中,核心知识是教学的腹地与心脏,是本课全部教学知识点中最具统摄性、关键性、枢纽性的一块教学内容。教师只有将主要教学时间、精力、资源投放到核心知识教学上,全力提高核心知识教学效果,才能有效预防教学任务“外溢”现象发生。为此,在这部分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力布鲁姆所言的“高阶学习”理念,积极采用分析式学习、评价式学习、创造性学习等学习方式,才能帮助学生当堂弄懂、吃透、消化核心知识点,让核心知识教学效果达到理想水平,彻底改变依靠过度作业弥补课内教学效能不彰的意图与做法。

  前移教学重心,让课堂训练充分落实

  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是“教—学—练”,其中课堂练习位于末端环节,最容易成为前端教、学活动挤压的对象与牺牲品。如果教师的教学前端进展不利,发生教学延误现象,必将导致教学末端的课堂训练环节被压缩、被挤压,甚至会被取消,依靠作业布置落实课堂训练任务、补偿课内教学不力与失误就成为过量书面作业产生的一般机理。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教师的课堂教学重心后移,前端教学冗长拖沓,教学重心偏移现象出现,正常教学流程发生异变。显然,在“教”“学”“练”三者中,“教”是教学展开的起点,“学”是教学生效的部位,“练”是教学增效的关键,“精讲多练”是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秘诀。基于这一分析,将课堂教学重心适当前移,保证并强化课堂练习环节,力促课堂教学效能在教学前端生效,是实现课堂增效、斩断过量作业尾巴的重要策略之一。

  聚力目标评价,让“垃圾”环节逐渐消失

  从表面上看,“双减”政策“减”的是学生学业负担,但就实质来看,“减”的对象是课堂教学中的冗余、无效、低质的教学活动或“垃圾”环节。进而言之,正是这些环节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挤占了教学时间,耽搁了教学时机,最终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低效”。因此,以教学目标为准绳,以目标评价为手术刀,对课堂教学活动实施减肥瘦身式的外科手术,将无效、低效、负效的教学活动与环节统统从课堂教学中清理出去,让教学回归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问题的教学主线上来,课堂教学效能自然会迅速提升。

  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教师要在“以学定教”理念的指引下,适时开展目标参照式教学评价,尤其是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结构、教学流程、教学训练等环节持续开展目标偏离度评价或目标达成度评价,让目标评价成为教学“垃圾”的克星。

  总之,学生学业负担滋生的根源是教师教学偏离了本位与重心,诱发了教学力量散射、目标难以达成、教学任务外溢等教学“综合征候群”。为此,树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意识,落实核心知识、课堂训练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善用目标评价清理教学“垃圾”环节,是“双减”政策背景下实现课改减负、精准减负、根源减负的科学思维。

  (作者龙宝新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