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班级情感共同体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时间:2022-02-14  阅读:次   |
42.9K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已成社会共识,家长与学校是否理念一致、家长与教师是否心意相通是协同共育的基础。对此,班主任怎么应对?本期刊发广东省深圳市南山第二实验学校班主任王怀玉的第一篇文章——

  ——————————————

  “双减”背景下,校外学科类培训取消了,家长对学校的期待更多了,一旦沟通不畅,家长很容易产生抱怨心理,家校共育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作为班主任,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家长对“双减”政策的真实看法与认识,并以此为起点,找到家校协同共育的契合点与生长点,促进家校真诚对话,实现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同频共振”,促进家校协同育人。

  第一,轻松会谈,传递温暖。当前,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方式非常灵活、便捷,线上互动、网络交流几乎成了常态。但我一直认为,班主任与家长之间面对面互动依然不可替代。

  人与人之间只有面对面深度交流,才更容易达成共识。尽管当前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常态化、大面积线下交流受到限制,但是班主任依然可以创造机会聆听家长的真实想法与诉求,增强互信。我接手新班级时,先后组织了阅读小组领读妈妈线下碰头会、体育活动爸爸团见面会、优秀生与潜能生家长恳谈会,并且走访了表现有些特殊的孩子家庭,交流效果非常好。这样的见面交流获取的信息或双方增加的信任感,是隔着屏幕远远不能比拟的。

  第二,线上交流,表达关切。无论线下会谈还是线上交流,班主任要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关心”。尤其是线上沟通,如果文字所传递的仅仅是“学校通知”这种单向信息传递,那就算不上彼此沟通。因此,在线上交流已成常态的今天,班主任要注意话语方式及对家长信息的积极回应,传递对孩子的关注与关切,而不仅是班级事务和对学生要求的转达。比如同样是使用“问卷星”收集家长信息反馈,在问题设计上,班主任除了采集学生的基础性信息,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话题,征集家长的意见、意愿与需求,比如可以请家长反馈一下“孩子在哪些方面需要老师格外关注?家长在个人工作与生活统筹方面有哪些实际困难”等,这些细腻而温暖的关心,传递的是师爱,可以使家校协同的效果更好。

  我工作室的邓老师是一年级班主任,家长面对“双减”政策表现出许多焦虑情绪。于是,邓老师以“家书”为纽带传递教育理念,一封封温暖的书信,或基于学生普遍性问题的指导,或传递教育理念,或书写班级成长记录。邓老师用一封封家书传递着教育温情,创生出一个丰富的班级情感场。“双减”政策之下,面对家长的焦虑或茫然,特别需要班主任这份静气与定力,用真诚的态度赢得家长的信任,创生和谐温暖的班集体。

  第三,坦诚分享,传递真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建立在彼此坦诚相见的基础上。作为班主任,适当时候让家长感觉到,我们自己也要面临各种新挑战,比如各级各类学科教研活动的增多,班主任需要更多精力研究教学质效的提升;课后服务增加了教师在校工作时间,个人在新时局下也面临着调适与转变;班主任除了教师身份,还有其他社会身份,或为人儿女,或为人父母,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尚幼,也和家长一样面临“双减”,也需要考虑孩子的课余生活安排和有效陪伴。

  这些真实生活和真切感受,班主任要善于通过合适的方式向家长传递,赢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比如关于减负增效,班主任可以通过学科教学方式改进,尤其是学科作业方式变革,班主任可以请家长从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保障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体验多元化学习;在时间管理方面,班主任可以引导家长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携手共育;在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改进上,班主任可以带领家长一起共同学习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共同进步。

  这种伙伴式的分享与交流让家长感到班主任和自己一样,除了工作还有家庭和生活需要兼顾。真诚的对话、真实的袒露,更容易让双方相互理解,家长也会更加积极主动与班主任配合开展家庭教育工作。

  家长和班主任结缘于学生,同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重要他人,作为班主任,我们有责任更要有能力主动与家长真诚互动,以构建家校情感共同体作为家校共育新机制的基础目标,促进家校间更好互动与合作。

  (王怀玉,广东省深圳市南山第二实验学校语文教师兼班主任。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首届、第二届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出版有《从班级到成长共同体》《班级管理新探》《小学班级特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著作)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